古韵汀江,岁月悠长,以城关剪纸和童坊剪纸为代表的长汀客家剪纸技艺,经历了300多年的流转。其中,童坊镇彭坊村的“刻纸龙灯”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享誉全国。“长汀客家刻纸龙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延玉等一批老艺人,是这项技艺辉煌的见证,而今,他们更盼望它后继有人。 刻纸龙灯:掌中“放飞”吉祥龙 彭坊村三龙齐舞颇为壮观。(资料图片)陈道庆 摄 东南网1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陈天长)欢欢喜喜辞旧岁,热热闹闹迎鼠年。再过两天就是农历新年,八闽各地争奇斗艳的年俗将呈现崭新的面貌。自本期起,我们将介绍几项为年俗伴生的福建技艺,请您一品富有年味的文化“佳肴”。——编者 纸的魔法 “驳灯”成龙 上月底,《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龙岩慰问演出,张延玉等人带着刻纸龙灯技艺亮相央视舞台,大放异彩。不过,他们真正的“秀场”,还是在村里。 春节临近,彭坊村处处透着浓浓的喜庆。一大早,张延玉和彭慕财、彭慕喜三位老人便拎着凿具箱来到彭氏宗祠,与村委委员们一起筹划正月刻纸龙灯比赛,舞龙、游龙等事宜。 祠堂正厅,68岁的张延玉抬手掀开塑料袋,三对巨大的纸制龙头和龙尾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些龙头、龙尾都是纯手工制作,前后需要一个月。”张延玉十几岁开始跟叔公学艺,与这门技艺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够制作龙头、龙尾的老艺人。 据介绍,一条完整的龙灯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组成。龙的骨架用竹篾扎成,其中龙头、龙尾表面采用扎、刻、凿、剪、贴、裱工艺制成,龙身灯笼上精美的花样也要刻、凿。 “龙身须用纯手工制作、有韧性、透光性强的连素纸,贴上各种图案。灯笼通常是椭圆形八面体,装裱后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方成龙形。”张延玉说,龙身与龙头、龙尾通过活动撑杆接驳,串起来的“龙”可灵活“游走”,夜晚更是五彩斑斓。 “刻纸”又是什么呢?原来,工匠们需用特制的数种尖刃、斜口刻刀,将色纸垫在圆木上凿刻,所以,“刻纸”也是一种“剪纸”。据传,清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泉州剪纸艺术、花灯艺术融入当地的龙灯,成为集龙图腾文化、刻(凿)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舞龙是我们村正月十三到十五的保留节目!”张延玉说,每年元宵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晚上全村出动,有条不紊地将各家龙灯接驳在一起,成为三条完整的“灯龙”。这个过程也称“驳灯”,寓意全村男女老少相互团结、凝聚成龙。 年味渐远 龙灯“缩水” “噔噔噔……”将连素纸垫在圆木上,张延玉提着小木棒,聚精会神地敲击。一张乍看普通的纸,经他妙手细凿,一点点变出栩栩如生的造型。 “制作刻纸龙灯没啥诀窍,心要静,慢慢凿,得一步一步来!”张延玉深得这项技艺的要领。慢工出细活,他说,制作一个24孔八面的灯笼,平均耗时一天。 曾经,刻纸龙灯在彭坊是过年的“必需品”。“以前家家户户都做灯,现在做的人少了,参与这项活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张延玉说,鼎盛时期,村里的龙灯有400多户人参加,龙灯总长可达千米,而今只有70余户人参与,长度不超过200米。 2011年,刻纸龙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声名远播。然而,与名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刻纸龙灯的传承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岁月渐远,年味渐淡。对于还在坚持做灯的老艺人来说,刻纸龙灯从“年”的一部分,转变成满满的乡愁和回忆。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薪火相传?这成了张延玉等老艺人当下忧心的事。 “现在和我一样还懂刻纸龙灯完整技艺的已经没几个人了,大多也上了年纪。”提及传承,张延玉不免感叹,龙灯艺人的数量萎缩得很快,而他自己的四个儿女都在外打拼,没人愿意接班。原因也很简单,“做灯赚不了什么钱,没什么人愿意学”。 彭慕财是彭坊村另一位刻纸龙灯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坦言,对于刻纸龙灯的传承,自己已经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年又一年,老伙计们岁数不断攀升,而愿意学的晚辈却少之又少,收不到徒弟。” 刻正能量 传播“新风” 所幸,老艺人们对技艺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在他们的巧手下,“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喜鹊攀枝”“五谷丰登”“马到成功”等祈福图案层出不穷,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跃然纸上。 翻开彭慕财的作品集,《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刻纸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梦》是我2017年为庆祝68周年国庆创作的,刻凿了68个灯笼图案,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幅作品曾参加美术展,让彭慕财颇为自豪。 同时,刻纸龙灯的图案也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老艺人们还对传统凿具进行了改良。“以往凿具只有十几根,图案相对粗糙,改良后增加到20多根,刀口也更精细,凿刻的图画更加美观,更符合大家的口味。”老艺人彭慕喜说。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为传承刻纸龙灯,张延玉、彭慕财、彭慕喜等老艺人近年来不遗余力四处奔走,通过现场教授和编撰教材,推动非遗入户、进课堂。彭坊村两委也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非遗传习所建设,为传承夯实基础。“我们只有一个心愿,让这门技艺能永远流传下去。”张延玉说。 除了彭坊人的呵护和自救,相关部门也在发力。 “这几年,我们通过‘采、录、扶、助、敬、护’等措施,大力传承与保护刻纸龙灯技艺。”长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林永锋介绍说,2017年至2019年,政府每年拨付童坊镇政府10万元用于建设“刻纸龙灯传习所”,并拨付专款用于该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部门也组织力量系统性地对刻纸龙灯进行挖掘整理,将其成果进行全息记录,推动非遗项目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传承、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张延玉(左二)在裱制一盏刻纸龙灯。 胡晓钢 摄 龙灯龙尾的每一处接缝都要仔细检查。 丘嘉瑞 摄 刻纸龙灯的“红”与“绿”相映成趣。 胡晓钢 摄 刻纸龙灯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资料照片) 邓启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