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众志成城,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储白珊 张静雯 | 时间:2020-02-27

在位于泉州市洛江区偏远山区的罗溪镇建兴村,志愿者通过鸣锣喊“亲”、小喇叭播放,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林升 摄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张静雯) 

战“疫”打响,战场上没有局外人。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建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

坚决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福建有信心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阻击! 打响人民战争

一切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随着除夕夜福建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按下了暂停键。

从这一刻起,一场人民战争打响了。

抗击疫情,社区是防控第一线。

泉州永春县魁斗村驻村蹲点干部杨冬梅才回厦门的家,即刻又驱车返村。1月24日,魁斗村14个村民小组发动地毯式排查和宣教,3000多人的村子里,除夕夜没有一起聚会。

同一天起,福州台江区曙光社区主任谢剑锋没了踏实觉睡,他和社区医生、辖区民警搭档组成小分队,每天在社区巡视,不仅要实地排查可疑病例、实施隔离,有时还变身“送货员”。

庚子年春节,一大批像杨冬梅、谢剑锋这样的农村、社区干部,入区入格入家庭,有的检查落实餐饮企业防控措施是否到位;有的把守景区、商场大门,劝阻群众聚集;有的走访小区村居,派发新冠肺炎预防指引、摸查重点人员健康状况,日夜轮岗不停歇。

全民之战,又岂在街巷之间?

医护人员,勇敢冲在第一线。

2月8日,元宵佳节。龙岩市永定区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组长苏志台,凌晨1点回到家,5个小时后又回到医院,召集专家组成员集体会诊,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疑似病例的肺片CT、血常规化验单等进行分析研究,对专家们的发言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同一天上午7点半开始,福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科副科长陈敏红和同事们就奔走在医院、超市、饭店、患者居所等地,查找传染源、理清传播途径、判定和追踪密切接触者。

他们的工作状态,正是当时我省一线医护和疾控人员的缩影——没有节假日、周末,只要疫情未结束,每天都是工作日。

战“疫”中,党旗高高飘扬。

在与新冠病毒抗争的关键时期,全省29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都及时返岗,有5.2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和90多万名党员、32万名医护人员、4600多名疾控人员、每日逾6.6万名网格员投入战“疫”。多家民营制造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防护服、口罩等紧缺物资,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多家涉及试剂盒、医疗用品等研发生产的企业,争分夺秒开展科技攻关。

大家的分工不同,目标却只有一个——跑赢时间,绝不让疫情蔓延!

 福州环卫工人领取捐赠的海鲜产品。疫情防控期间,全省近10万环卫工人坚守岗位,为居民构筑一道疫情防控“环卫防线”。23日,来自漳州东山岛的爱心人士为全省环卫工人捐赠10吨海产品。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精准! 措施有力有效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精准“点穴”、精细落实是制胜关键。

疫情来势汹汹,重点人员如何尽快现身?——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月22日,福建首例新冠肺炎确诊,91家定点救治医院第一时间确定、公布。全省1132家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所有发热病人第一时间筛选、分类,所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立即通过网络直报;全省符合条件的22家三级医院全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缩短病例确诊时间,提升流调排查成效。

病毒凶险狡黠,医疗救治如何有力有效?——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17家省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确诊患者,省级专家组24小时值守远程指导中心,省市县(市、区)三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全面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中西医联合会诊携手提升临床救治疗效。

严防严控之下,重点人群感染源如何彻底切断?——出台11个“一律”,强化管理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入闽人员居家隔离,确诊患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密接者同居家属除一人居家观察外实施集中医学观察,聚集性活动全部暂停……确保各项防控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个社区(村)、每个家庭、每个人。

节后复工返岗,入闽关口怎么守?——交通、公安、卫健、民航、铁路等14个单位跨部门联动,一日一分析、一日一研判、一日一调度,从海、陆、空全方位筑起阻断疫情输入的“铜墙铁壁”。

保障生活质量,物资供给怎么办?——田间地头,农业农村部门干部4000多人次深入全省蔬菜生产基地,指导种植户采取措施,促进蔬菜生长。高速路上,349条专用车道将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送往群众餐桌。329家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上市总量超过全省年消费总量的20%。病毒传播渠道要全力阻断,但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通道不能断、必需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能断。

春季开学延期,学生们教育怎么跟上?——“九市一区”根据省教育厅的指导,让熟悉的上课铃声在“云端”响起。非毕业年级、高三初三毕业年级、随迁子女、偏远地区……每一类学生都有一套线上教学方案,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

2月中旬起,我省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显著减少,25日起,治愈康复者的血浆将为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再添一把力。

战“疫”还在持续,但我们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感言

勠力同心 战“疫”必胜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张静雯 )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什么是人民战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无论是驰援湖北、坚守福建的最美逆行,还是不远万里运送物资的温暖传递;无论是为保障供给而加班加点的生产工人,还是忙碌在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村庄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无论是在一线的行动者,还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而“隔离”或“宅居”家中的所有人,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人人都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把人民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成了战胜任何磨难的磅礴伟力。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以人为本,精准施策,为打赢战“疫”构建起强大社会合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成城,勠力同心,胜利一定属于人民!

故事

依靠群众,社区工作细之又细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请问您今天自己测了体温吗?”“如果您家里需要生活用品或其他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月30日8点,霞浦县松港街道东昇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里,党员干部已在紧张忙碌,电话声此起彼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都是这样连续工作。”疲惫却热情不减的东昇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培仙扯着沙哑的声音说。

东昇社区地处霞浦城区中心,共有26个小区,娱乐场所多、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涉及面广、人员杂,工作要做细一些,再细一些,靠我们几个人肯定不行,一定要把社区党员都发动起来。”

陈培仙将整个社区分为7个大网格、26个小网格,每个网格由社区“两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红色驿站负责人等负责,做到包网格到人、责任到人,排查不留死角,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她的带领下,东昇社区先后关停棋牌室、KTV、影院等娱乐场所13家;对摸排确定的38名疫情发生地返乡、来霞人员,分别采取居家、留院观察和集中隔离等措施。面对个别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陈培仙总是以百倍的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至把思想做通。

“培仙书记很会做群众工作,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大家都支持她。”在东昇社区,群众评价陈培仙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年前,一对武汉夫妻到霞浦旅游过年,然而,他们入住东昇社区某小区时,却遭到拒绝。陈培仙认为,对武汉客人应予以关爱而不能有偏见,并安排他们按规定接受了观察。1月30日晚,这对已经顺利抵达武汉老家的夫妻,一到家就给陈培仙发来了微信:“真的很感谢陈书记,没有您,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基层党组织的看家本领就是做群众工作,只要把工作做得细之又细,一定会打赢。”陈培仙自信地说。

免费摆渡,守护“白衣天使”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平时,滴滴专车司机叶玉仁都是西装革履。2月4日,他加入“爱心厦门·滴滴医护保障车队”,得穿着一身深蓝色的防护服装,戴着护目镜和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才出车。“这一身穿上后,七八个小时不能脱,直到收工。”

叶玉仁是滴滴出行在厦合作方吉图公司的车队长,他从事专车服务已有快5年。吉图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陈阿亲说,叶玉仁踏实肯干,常以身作则,“他2015年进公司,转年就当上了车队长,服务水平很受肯定。现在,叶玉仁还是一名预备党员,思想觉悟也很高”。

一听说要组建“爱心厦门·滴滴医护保障车队”,叶玉仁马上报名。“预备党员也要冲锋在前,我要尽一份微薄之力。”叶玉仁说,自己和车队的伙伴们从2月4日开始就24小时驻点待命,只要救治定点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的医务工作者有出行需求,他们会立即上路,免费接送。

“救治定点医院是疫情防抗的最前线,医务工作者24小时连轴转,加班加点救治患者,他们不敢回家,都住在酒店,生活可以说是两点一线,非常辛苦。”叶玉仁说,能够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服务,给他们带来方便,自己和家人都很自豪。

“公司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防护用品,车上都配备了消毒剂,每执行一次运输任务都要消毒,而且,医护人员进出也会消毒,工作环境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叶玉仁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要运动一个小时后再出车,最近每天都补充维生素,身体很好,相信能够当好这些“白衣天使”的摆渡人。

直面病毒,他们这样战斗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随时可能有电话打过来,随时可能要参与抢救。”1月22日,福建确诊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后,福州肺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

1月23日清晨,该院呼吸科医生王新航来不及与女儿告别,就赶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的连江县医院,参加一场历经八天七夜的抢救。

“他是目前为止病情最重的患者。”王新航回忆说,1月23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经过医疗团队长达6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脱离危险。

抢救过程中,要开展气管插管和气管镜检查等操作,医生要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感染的风险极大。“那时心里没有任何想法,只知道,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王新航说。

在福州肺科医院的抗击新冠肺炎火线上,不仅仅有王新航这样拼命的呼吸科医生,还有一群为他们明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撑的战友。

“你好,请往前躺点,双手垂直伸过头顶。”福州肺科医院CT室操作间内,穿着洗手衣和隔离服的“90后”技术人员林小隆,正指导不明原因发热的病患精准摆位。操作间外,CT操作员郭祺执行扫描方案。数秒后,电脑屏显示该患者肺部CT影像。

“我们必须直面发热、疑似或者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疫情发生以来,每天前来检查的人数都在50至60例之间,遇到体弱或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不仅需要从旁指导,还需要搀扶等。”郭祺表示,扫描只需要几秒钟,但是指导患者要花费较长时间,这些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高峰时,要为近百名患者拍胸片和CT扫描,常常工作到凌晨2点。”

在面积不大的检验室里,两名检验科医生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自疫情发生以来,福州肺科医院检验科科主任黄明翔带领28名检验人员实行三班倒,保证24小时都有人值班。

“检验室检测的样本包括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粪便等,高峰时一天检测标本量在200份左右。由于这些标本风险比普通标本大,我们的工作量和付出的时间也相应增加。”据黄明翔介绍,为了节省防护服,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至少4小时才出来。为此,要尽可能少喝水或不喝水。考虑到检验室有温度要求,不能开空调,一个班下来,工作人员早已全身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