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潔作为嘉宾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视频来源:央视 东南网3月19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在宁德古田,有这样一位女孩,虽是90后,却喜欢古陶瓷修复,并努力将这项技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走近唐潔,了解她与古陶瓷修复的故事。 “光阴是种很奇妙的东西,我喜欢在岁月中搜罗带着光阴的旧物,我知道每一道痕迹里边都有美妙的人情味,所以我愿用双手去修复这些伤痕,让损坏之物都能重归于好,也愿我身边的人都喜笑欢颜。”这是唐潔对职业的一段心声。 随爷爷淘旧物,淘出兴趣与职业 工作中的唐潔。受访者供图 记者眼前的唐潔相貌清秀、温文尔雅,话语交谈之间给人一种内心细腻之感。未等记者开口,她便娓娓道来选择这个职业的缘由。“喜欢上古器物是受到爷爷的影响,小时候,周末时光,爷爷都带着我一起逛古玩市场,收罗古物。逛完市场后都会邀上一群玩友,将收到的宝贝,一一展示,讲诉器物的来源,年代特征,器型、釉色,价值几何等等。”对于唐潔而言,小时候的玩具就是这些古器物,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判断出一些古器物的年代。被认为具有天赋的唐潔受到家人的有意培养, 14岁时便进入学艺阶段,拜爷爷的好友南京文物研究所的叶剑飞为老师。寒暑假时间都跟随师父下墓考古,清理文物,跟随修复。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去了解每件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来,常常被震撼与吸引。 对一般人而言修复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对唐潔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的坚持与坚守并不是问题。从最初的整理拼接到文物修复,她前前后后跟徒学习了多年。同时,善于学习的她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领悟、钻研,独立参与文物修复。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修复了不下千件的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学百家之长 唐潔修复瓷器。受访者供图 唐潔说,她可根据器物种类、破损程度,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修复方案,包括金缮修复、考古修复、还原修复等等。 “我们平常修复一件器物的周期快的话三、五个月,慢的话二、三年都是常有的事,文物修复更多的是与器物的对话、与千百年前创造这件器物的作者进行对话:了解器物的背景文化、器型特征,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如何修胎,如何运笔,要无限的复原前人的创作,恢复器物最完整最华丽的状态与历史文化传播的价值。”令唐潔印象深刻的是之前修复的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青花黄帝盘,一共碎了7片还有不同的残缺,由于釉色丰富,画工复杂修复周期漫长,为了达到极致的还原,在纹饰修复的时候反反复复返工了不下百次,最后共耗费了2年多的时间才修复完成。 明·早期石榴花果纹青花盘修复。 受访者供图 “拿到这些有裂痕的老物件,首先要进行粘合。修复要完成一系列补胎灰、补漆灰、找平、打磨等工作。每一步都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细心。对于一些允许创作的物件,而后要根据器物种类、器形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修饰,创作全新的图案,给老物件穿上一件新的外衣。”谈起修复技艺,唐潔颇有自信和心得。 在她看来,修复技艺需要的是漆画技艺和寿山石雕刻等技法的跨界融合,这一点从她大学专业学的是动画影视专业得到了印证。此外,她还师承文物修复专家张兆祥老师(《中国瓷器三千年》《中国文物大典2》编撰者)、寿山石雕刻大师刘北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