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博物馆,开启一场跨时空之旅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20-04-17

在腾讯上看过《宝藏四方:听福建博物院院长说海丝的故事》直播后,14日,一位妈妈特意带着女儿来到福建博物院,欣赏闽越王城的相关介绍。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是反映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网络直播,院长带你赏宝

从2月起,淘宝、腾讯、抖音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福建博物院就是其一。

4月1日,《宝藏四方:听福建博物院院长说海丝的故事》在腾讯上线,向全球网友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观看量超过25万,这既在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直播当天,天气格外好,吴志跃带网友们走进位于福州西湖畔的福建博物院,这里绿水环绕,景色宜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

“大家看到的这个新馆建于2002年,屋顶像一本一本打开的书,龙柱取‘文化的殿堂’之意。门前石碑上‘福建博物院’这五个绿色大字,是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所题……”吴志跃边走边分享。

当直播画面移至黄昇墓出土的一组精美丝织品,网友们纷纷点赞。

南宋黄昇墓1975年发掘于福州浮仓山北坡,出土服饰及丝织品多达354件。“黄昇墓出土这一大批丝织物,色彩、纹路和剪裁方式都十分完美,这样的服饰就是今天穿起来依然非常高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时福建丝织业发达的程度,为探索南宋纺织品织造工艺及其品种的特点提供了实物例证。”吴志跃说,在国内5000多家博物馆中,收藏丝绸文物的非常少,这是福建博物院的一大亮点,部分丝绸文物经常被借出去在国内外展览。

直播中展出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孔雀蓝釉类器物,也是福建博物院又一件镇馆之宝,让网友们开了眼。据介绍,这件通过海外贸易来到福州的藏品,是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交往史的重要文物,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后,林觉民的《与妻书》亮相云直播,网友反响热烈。

“《与妻书》写于一方白手帕上,1959年由林觉民次子林仲新捐献给国家,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福建博物院。”吴志跃说,百年来,这方千余言的遗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有网友在直播互动专区留言道,《与妻书》在书本上学过,在林觉民故居看过,但真迹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网络直播可以再多一些。

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网络直播带给网友更立体的参观体验,有望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走进历史,遇见广阔世界

如果把藏品比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

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公共教育为己任,花大力气打造流动的博物馆,其线上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3月8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有声社教——唐山过台湾”上线,网友甚是惊喜。

为什么台湾人称大陆为“唐山”?与福建有什么关系?主播带网友一起走进一部两岸共同的历史,并在随后几期分别讲述不同姓氏家族“过台湾”的故事。此外,该馆的线上教育还奉献了“闽台缘里的老物件”“有声社教之六朝轶事典故”“教育不打烊——闽台木偶戏艺术”等系列作品。

手指间的博物馆,打破了“院墙”,显得更亲民。

4月3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云手工课程上线。用简单的材料就可以玩转博物馆,这可把孩子们乐坏了。

准备好彩泥、粗吸管、刮刀和剪刀,线下很多小朋友开始跟着老师巧塑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抓住了这几个特征,一个个学起来有模有样。

“惠安女独特的服饰文化,与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而形成的民俗文化遗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阮玲娜说。

疫情防控期间,位于龙岩的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同样主打线上教育,推出短视频“闽西‘四大暴动’——永定暴动、蛟洋暴动、平和暴动和后田暴动”,备受网友喜爱。

“去年暑假到龙岩,我只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址和土楼。这次看了闽西‘四大暴动’短视频,我才了解到,永定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省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今年暑假一定去现场走一走,来一场有意义的红色之旅。”在屏东中学读书的叶小丽说。

为了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除推出多期“网上看展”,讲述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之外,还制作了原创红色动画短片《血战湘江》《汀江码头》和原创微电影《杨成武率部围歼阿部规秀》,吸引众多粉丝在线观看,重温红色记忆,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