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作为翻译家,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另一方面是将外国诗歌等翻译成中文,主要有威廉·柯伯的《痴汉骑马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成为近代中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先驱。 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辜鸿铭勤于写作。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以英文著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一生著述颇丰,同时,他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5.22-1996.3.19)年生,福建福州人,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20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陈景润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从师于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6年,在华罗庚先生的推荐下,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科技部、中新网、凤凰网、腾讯文化、百度百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