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门技艺随着时间流逝,淡出了人们视线。10年前,福州人赵献重新拾起这门手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肯定和认可。
福州古厝里的非遗彩绘玻璃 视频来源:新华社 东南网6月19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连日来,赵献及团队正加紧设计制作体现福州元素的彩绘玻璃文创产品,争取作为重要礼品出现在大会上。 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已有上百年历史,玻璃画是清代中西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这门技艺随着时间流逝,淡出了人们视线。10年前,福州人赵献重新拾起这门手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肯定和认可。2019年,该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玻璃画老工艺重获新生 赵献身后就是花费多年时间的《千里江山图》彩绘玻璃长墙。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塔巷37号古厝,赵献及团队欲将其打造成新的‘网红’地标——“彩绘玻璃博物馆”。推门而入,浓浓“中国风”的彩绘玻璃让人目不暇接,长16米,高4米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彩绘玻璃长墙替换了古厝大堂左右两边土墙,气势恢宏。 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赵家祖上在清末明初时期就曾经经营过这门手艺。而在福州三坊七巷长大的赵献依稀记得,这条古街上曾有一家名为“永嘉号”经营彩绘玻璃的老店,“‘永嘉号’当时在中国彩绘玻璃领域已经数一数二,但之后还是没落了。” 赵献介绍说,清代那时玻璃制品逐渐开始在中国流行,当时在广州做洋货生意的福建工匠将彩绘玻璃带回了家乡,这里面就有赵献的先辈。 2010年赵献从加拿大回到福州,重新拾起了祖上的这门技艺。一开始他向叔叔学习彩绘玻璃,自己带徒弟,招聘工人,创业并非一帆风顺。10年里,赵献投巨资用于建工厂、培训工人、创新技艺、寻找推广销路.....团队慢慢发展壮大。 赵献团队绘画师正在制作玻璃画。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一幅“玻璃画”创作要经过10道工序。先用针筒挤上颜料描轮廓,而后用画笔填颜料,再用刀片一刀刀地将颜料推开。推颜料的过程很重要,要讲究画面层次、颜色的过渡,才能“演绎”出意境。一系列步骤完成后再进行烧制。而这些技法是要经过多年研究才能成熟运用于一幅手工彩绘玻璃上。 赵献说:“创作‘玻璃画’,颜料最关键。”起初,赵献要克服的是颜料水土不服的问题。由于福州气候潮湿,颜料的附着性较低,绘制到玻璃上,不能吸附住,色彩掉色。如何解决吸附性问题,赵献团队花了1年多的时间进行攻克,加入了多种化学元素进行试验,才得以解决。目前,通过自主探索,他已研发出400多种适合“玻璃画”的颜料。 这是彩绘玻璃技艺发展遇到的难题之一。 赵献正在指导工人作画。受访者供图 赵献说道,学艺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例如彩绘玻璃上色,描线等有时需要一坐就是很多个小时,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些苦。找到合适的工人和画师也费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