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多雄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居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的郑多雄,是乡间邻里眼中的资深老木匠,大家喜欢称呼他为“郑师傅”。今年67岁的他,皮肤黝黑,身板硬朗,依旧神采奕奕,不过布满老茧的双掌,则无声地诉说着他近50年的漫漫工匠之路。

寿宁郑多雄:一把鲁班尺 续写廊桥梦

来源:东南网 | 作者:范陈春 陈翊群 邱丽娟 | 时间:2020-06-26

古法技艺亟盼活态传承

众所周知,闽浙木拱廊桥是中国桥梁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建在溪流河床较狭窄的地方,采用单孔单跨建造技术,有着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优美的艺术造型。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身边的木拱廊桥正遭到人为遗弃与破坏而逐渐消失,其传统建造工艺也逐渐失传。

对于未来如何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更好地传承,郑多雄坦言,心里一直有个梦想——组建自己的仿古建筑公司。

“最早被一家公司请去主墨建了一座桥,后因工资被拖欠等原因无法再继续合作。此后,我的建筑队只能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名下从业,仅赚取低廉的建桥劳务费。有几个一起好多年的师傅嫌工资低离开了队伍。要是有专业资质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成立股份制建筑公司,那么手工艺人就有了长久的保障,不会那么辛苦。”郑多雄如是说。

近年来,寿宁县连续向国家申报了营造技艺传承专项保护资金,鼓励和资助民间修建木拱廊桥,先后在寿宁县犀溪镇西埔村、芹洋乡尤溪村等地新建多座木拱廊桥,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地传承发展。

位于宁德古田县凤都镇上坪村的归里桥,由寿宁县坑底乡郑多雄师傅主持建造,于2019年11月竣工,该桥设计跨度约21米,总长约40米,桥高约7米。游万基 供图

不仅如此,根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寿宁县专门聘请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士,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桥、升平桥、杨梅洲桥、鸾峰桥、大宝桥进行定期修缮和维护,助力乡村振兴。

寿宁县也曾举办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志愿者培训班、廊桥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旨在挖掘培养新人苗子。

“我觉得修缮和保护木拱廊桥有必要,还有举办这些培训班,有助于提高木拱廊桥非遗传承人群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水平,破解无古建修复资质尴尬,培养引导更多年轻人加入弘扬廊桥文化的队伍。”郑多雄的徒弟李振如是说。

郑多雄(左)和徒弟李振展示用木棍搭建拱桥模型。马俊杰 摄

李振毕业于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桥梁与结构工程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在寿宁县住建局工作。他不仅跟着师傅郑多雄学习廊桥建造技艺,还在为廊桥技艺做着记录的工作。李振说:“我们有一群小伙伴,有摄影师,有研究民俗的专家、高校的教授,有古建营造者……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组织去闽浙周边采风,记录廊桥建造、修缮的过程,走访老匠人。现在正与一些高校合作,希望能将这项非遗带入高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通过近些年的实地观察研究,李振认为,保护廊桥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的缺乏和人才的断层与流失。

那么如何更地保护木拱廊桥文化及技术呢?木拱廊桥研究爱好者认为,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保护是“活态传承”的趋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存的木拱廊桥架构分解为一系列部件,以三维仿真图形式记录其空间组成、几何尺寸、材质纹理、物理特性等要素,这能有效保存木拱廊桥的具象和艺术风貌,也可以为未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必要的基础影像材料和决策依据,甚至可为申遗工作提供基础的数字化文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