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福建日报网事版(9版)主要稿件: “援建之光·闽宁24年”采访团直击闽宁协作成果:贫瘠土地变成塞上明珠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的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村民正在快乐工作。 在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学生们正在上课。 东南网9月1日讯(本网记者 施良德 颜财斌 郭晓楷 文/图)8月23日—30日,来自福建全省各大主流媒体的15名新闻工作者汇聚宁夏,参与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东南网联合主办的“援建之光·闽宁24年”采访活动。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采访团一行分别前往盐池、同心、原州、隆德、中卫、红寺堡、闽宁镇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工棚、学校医院、扶贫企业等,探访闽宁协作下,福建与宁夏人民肩并肩,倾情帮扶、踏实苦干,助力宁夏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工作成就,感受当地群众生活的沧桑巨变和幸福新生活。 援宁干部 用真情促进协作深入走实 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干部在宁夏扎根、奋斗,克服了气候环境、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奔赴乡镇、进村入户,来到贫困群众家中,与干部群众在田间地头交流致富经验,与贫困群众在脱贫一线琢磨脱贫,与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交心谈就业,了解县情、熟悉乡情、体察民情,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郑永璘是第11批福建援宁干部,挂职宁夏同心县委常委、副县长。来到宁夏后,他立足当地特色,确立帮扶思路,很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截至目前,他已经谋划实施了58个闽宁协作项目,累计争取资金过亿元,惠及群众6.5万人。尤其是把产业扶贫作为闽宁协作帮扶的治本之策,先后引进闽宁绿丰农业、福建来三斤等10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养殖、菌菇种植、香料生产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有产业、出门有就业,农产品在家能加工、出门有市场,让贫瘠的黄土“流金淌银”。“心安之处是故乡,我把同心当第二故乡!”他表示,自己是一名福建挂职干部,也是一名同心扶贫干部,能参与这项工作,感到无比光荣。“我将一如既往地尽扶贫之责,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用一份真情帮助同心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担心网络不稳定影响直播教学,福建援宁教师欧阳强玲创新录制微课通过多平台传播,方便学生随时反复收看。像她一样潜心扶贫的福建干部,还有开展“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检查”新技术教学、填补红寺堡区及周边地区这一技术空白的援宁医生江大平;田间地头里,扶贫车间中,葡萄藤下,做好扶贫企业“店小二”、建档立卡户知心人的闽宁镇挂职干部朱志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办残疾人电商合作社,带动贫困残疾人创业,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利润近500万元的援宁干部樊学双、朱小珊;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带领工作组在当地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招商引资、抗击疫情的80后援宁干部赖有为…… 据了解,24年来有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持续接力,将戈壁换了新颜。福建第11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表示,队员们接过接力棒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闽宁协作联席会议精神,从资金、项目、产业、就业、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入推进闽宁扶贫协作。“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 《寻味宁夏》网络直播 四网联动推广宁夏农产品 《寻味宁夏》是福建东南网与宁夏新闻网共同推出的网络直播栏目,旨在宣传推广宁夏的特色农产品,让更多宁夏优质农产品和“宁夏好味道”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8月24日,闽宁两地首次四网联动网络直播,东南网、宁夏新闻网、海峡网、闽南网联合为享有“中国滩羊之乡”美誉的宁夏盐池代言,探访滩羊饲养、加工、销售等相关情况,推介盐池滩羊美食,为网友们解读“盐池滩羊为何这么美味”。直播一经推出,便引得粉丝直呼好看,半个小时观看量突破40万。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8月29日上午,东南网和宁夏新闻网继续联手网络直播,走进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展示闽宁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当天直播还特邀贺兰神葡萄酒庄庄主、闽商陈德启担任“主播”,分享创业经历,讲述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短短半小时的直播,观看量突破50万。 直播活动还得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宁夏日报客户端、银川新闻网、红色盐池等网络媒体和移动端支持,合奏了推介宁夏特色农产品的一曲“网上赞歌”。根据计划,东南网和宁夏新闻网还将在未来时间里,联合推出更多类型的闽宁节目,推介闽宁两地文化、旅游、商贸等各项资源,为闽宁协作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宁夏福建商人 为闽宁合作注入新生活力 2007年,闽商陈德启被宁夏招商引资的诚意所打动,签下10万亩戈壁滩的使用权。13年来,他先后斥资将500万棵树木扎根在戈壁滩上,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3000多名当地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如今,贺兰山东麓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已经变成了富有生机的绿洲,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成为防风挡沙的屏障,4万亩酿酒葡萄茁壮成长。他邀请专家研发酿酒技术,推出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目前,葡萄酒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我们做企业不仅要投资赚钱,更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陈德启说,“等将来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开发完毕,预计能给这里1万多名群众带来就业机会。” 像陈德启这样一批批“爱拼才会赢”的闽商,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固有的劳动力、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起步,共建扶贫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隆德县,共有残疾人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闽籍企业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和闽宁协作企业宁夏隆德浩德纸业包装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开设扶贫车间,解决困难群众就业,还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2018年,飞毛腿集团公司也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号召,在宁夏原州区投建开办了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该校紧贴精准助学扶贫需求,为原州区及周边贫困学生提供三年“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学习机会,并且入校即签订就业协议,100%安排在飞毛腿公司就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闽宁协作下,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传给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攻坚,迎难而上,走出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也成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典范。 闽北做好茶“业”文章 茶山成为“金山银山” 省侨联下派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第一书记李雨(左)和茶农交流。 东南网9月1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文/图)8月17日至20日,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调研组到访南平建阳、松溪、政和、建瓯、武夷山等地,实地了解茶产业、茶企发展情况。几片小茶叶,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韵,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叶扶贫。放眼闽北,连绵茶山已然成为“金山银山”。 据了解,系列活动将于11月上旬在福州举办,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福建日报社主办,东南网承办。为深入了解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及茶企资源,更好地举办茶王赛,组委会组建了调研组,赴全省主要茶产区开展调研。 守正创新弘扬茶文化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南平产茶历史悠久,并积累了许多制茶技艺。截至目前,南平全市共有茶文化有关非遗项目37个,现有茶文化有关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16人。 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玉琼是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在她看来,传承人不是一个头衔,而是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让更多人看到它”。 杨丰是政和白茶和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传承人,他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还不断地传播白茶文化,编著了《政和白茶》一书。南平茶青联会长季素英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匠心茶人”,她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到手工制茶行列中。“作为新一代茶人,需要把制茶技艺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的茶文化能发扬光大。”季素英说。 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南平茶企还通过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游玉琼的儿子方舟着手把茶叶生产技艺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更好地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过去技艺传承靠师傅的手口相传,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传承,让茶叶生产不再靠天吃饭。”方舟说。 去年,“福建建瓯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揭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建立在茶产业上的科技小院,构建闽北乌龙茶“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阳区注重茶叶技术集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应用。 据了解,南平全市目前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1个,设立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茶山成农民致富“靠山” 跨界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茶青收购价格也有所增加!”在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的茶园里,省侨联下派第一书记李雨和茶农陆文山聊起了家常。南坑村是县级贫困村,李雨和村干部制定了龙头牵引、科技帮扶、繁荣市场的三项举措,去年顺利实现脱贫出列目标。 陆文山用一个账本记录着每次卖茶青的收入。“2007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最近几年达到了4万多元。”陆文山说,茶山已成了家里的致富“靠山”。 2013年,武夷山黄村茶企茶农抱团发展,成立了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零散、小规模的茶叶生产经营户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我们的理念是帮老百姓卖茶、做老百姓喝的茶。”合作社理事长黄正华说。 湛峰茶业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户一起致富奔小康。 南平还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推动了茶与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会展等跨界融合,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和生态旅游双丰收,推动乡村振兴。在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里,游客不仅能学习茶文化,还能体验茶制作技艺。“通过旅游项目,促茶叶消费的同时,也撬动住宿、餐饮、土特产等产业的发展。”香江茗苑总经理邹杰春说。 松溪龙源生态茶庄位于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祖墩乡,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在南平,全市约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南平绿色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支柱产业。 “海阔凭鱼跃 农产下杉溪香”助农直播 实时观看人数近53万 下杉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启刚(右)与东南网主持人淼淼介绍当地特色农产品。 东南网9月1日讯(本网记者 江茗茗 文/图)8月27日,由福建民俗博物馆和南平市建瓯市龙村乡下杉溪村联合主办的“海阔凭鱼跃 农产下杉溪香”直播活动在下杉溪村开展。本次直播实时观看人数近53万,将下杉溪村的农产品全方位呈现,引流带货、实时互动,达到助农惠农的目的,探索了精准扶贫新思维,开辟了因地制宜致富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