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畲族小说歌 朗朗唱响山哈情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20-10-20

钟昌尧整理的小说歌传唱手抄本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颜晨曦 摄

90岁老者40年的执着

畲族文学基本上为民间口头文学,到了小说歌阶段,便发展成手抄本,融入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的几十年间,畲歌传统渐渐式微,大量的小说歌传唱手抄本遭到破坏,会唱畲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只剩部分有见识的老人,还坚守着这块传统阵地。

“小说歌是畲族的传家宝,是教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我们很担心,如果不去收集和整理,这个世代相传的小说歌就没有了。”钟昌尧说。他是钟学吉的第四代后裔,从小就跟着父辈们学唱畲歌。1981年1月,年过50岁的钟昌尧,从霞浦县民族招待所回到白露坑后,立刻开始着手收集小说歌传唱手抄本。

为了挽救小说歌,钟昌尧老人自费到各个畲村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手抄本,足迹遍布霞浦、蕉城、福安、福鼎、浙江景宁等地大大小小的畲村。“手抄本畲族每家几乎都有,有时从人家那借过来抄,有时是住在人家家里抄。旧歌本流传时间太久看不清字迹,只能先抄下来,再送去打字。”钟昌尧说。一次,他到盐田乡一户畲家收集手抄本,遭到了拒绝。当时正值12月寒冬,山上结了厚霜,为了带回手抄本,钟昌尧通宵抄写。“一晚上抄了5000多个字,手都僵硬了。”

直至去年上半年,钟昌尧仍身伏案头誊写小说歌传唱手抄本,后来由于眼睛看不清方才作罢。三十多年间,他收集了500余部小说歌传唱手抄本,整理出5万多首小说歌400多万字,为日后畲族歌谣特别是畲族小说歌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其间,钟昌尧经常受邀到各地参加畲歌会,“哪里有歌会都会请我去,因为我爱唱畲歌,现在还在唱”。他还每周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村里的白露坑民族小学,亲自教授学生们唱畲歌,让畲歌可以代代相传。

“笔头落纸字来真。”钟昌尧通过收集整理和传唱,让畲族小说歌成为畲族鲜亮的文化符号。2012年12月,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小说歌代表性传承人。

小说歌撩拨年轻人心弦

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发掘、保护,是维系畲族文化有效的桥梁和途径。

2008年,霞浦县成立了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畲族歌谣的民间组织“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出版一本畲族小说歌图书。

钟昌尧获悉后,无偿提供了自己整理的40多部、23万字小说歌原稿。在他和其他畲族老歌手的大力支持下,畲族研究会历经一年半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在2010年底出版发行了《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霞浦畲族小说歌》一书。此后,畲族研究会又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霞浦畲族小说歌》,以满足畲歌爱好者对畲族小说歌文本的需求。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畲族研究会接着马不停蹄地举办畲歌培训班,培养了钟玉梅、雷远华、兰美英、雷青青等40多位青年畲族歌手。“现在,这些畲族歌手已在民间小有名气,经常活跃在全国各地大型畲族歌会的舞台上,让小说歌传播得更远。”雷翰琳说,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九月九”等传统节日,霞浦举办的畲歌会上,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展示最美歌声。

“近年来,畲族研究会平均每年举办5至7场大型畲歌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汉畲群众前来观看,最多的一场人数达到一万多人。”雷翰琳自豪地说道。透过雷翰琳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台上演出歌声悠扬,台下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古腔古韵的畲族小说歌。“小说歌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既能酣畅淋漓抒发内心情感,又能获得本民族文化传统知识,如今会唱小说歌,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畲族姑娘蓝秀玉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