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福建省驻村干部:激活农村产业实现“造血”致富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陈楠 卢金福 林先昌等 | 时间:2020-11-24

2020年11月24日福建日报网事版(9版)主要稿件:

福建省驻村干部:激活农村产业实现“造血”致富

第七届(2020)福建文创奖·世遗文创大赛评选结束

助力乡村振兴的“集美模式”

2020年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将在福州开幕

上杭·台中客家太极文化交流会举行

武平·台东旅游产品推介交流会举办

2020海峡信息赛颁奖仪式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办


福建省税务局驻村干部蔡明强(左)在金税农场了解鸡鸭的养殖情况。东南网记者 陈楠 卢金福 通讯员 郑潇 章云 摄


福建省地震局派驻第一书记张永固(右)在田间了解蔬菜种植情况。东南网记者 陈楠 卢金福 通讯员 郑潇 章云 摄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福建足迹”暨“福建影响力”系列活动优秀案例展示

激活农村产业实现“造血”致富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卢金福 通讯员 郑潇 章云 文/图)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省委网信办、省委文明办、省扶贫办、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主办,东南网、“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承办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福建足迹”暨“福建影响力”系列活动优秀案例正火热征集中,全省各地、各部门单位积极推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本期案例讲述我省驻村干部激发农村产业活力的故事。

宁德

靠山吃山 让村民富起来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力的抓手。寿宁县平溪镇溪底村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带动村民富起来的特色之路。

2018年12月,溪底村成立绿佳园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引进锥栗200多亩、福鼎大豪白茶苗22万株,将本村贫困户统一纳入合作社就业,2019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享受税收减免15万元;并将节省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与县内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支撑和产品销售合作关系,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趋势,村民人均年收入从7900元增加到12500元。

“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溪底村村民刘三根说。几年前,他母亲的一场大病,让家里欠下4万多元的债务,如今村里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把乡亲们牢牢凝聚在一起,大家只需投入资金,有专人管理,年底就能分红,他自己还可以打工赚钱。一谈到这些,刘三根就笑得合不拢嘴。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百姓生活,才能对农村整体环境有个大概了解。”福建省税务局下派到该村的驻村干部蔡明强说。溪底村还在充分掌握和深入分析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一家一方案”,提供了12项具体帮扶举措,其中一项即是光伏扶贫项目。2019年以来,村里分三个批次,投资50万元建设7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5万元,持续受益20年以上,助推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相关链接:

活动专题:http://www.fjsen.com/zhuanti/node_302113.htm

案例征集入口:http://fjnews.fjsen.com/2020-06/23/content_30359617.htm


福建省地震局派驻第一书记林苗禄(右一)在田地里了解蔬菜种植情况。东南网记者 陈楠 卢金福 通讯员 郑潇 章云 摄

南平

完善“造血”功能 托起致富希望

近日,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宝珠村驻村干部张永固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的庄稼种植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地震局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职责担当,通过发展产业,从“输血”到“造血”转变,帮助山村旧貌换新颜,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7年12月,省地震局干部张永固被下派到宝珠村担任第一书记。在确立了“以旅游为主,其他相关产业为辅”的建设路线后,村里太阳能路灯、安全饮水工程、机耕道工程、生态观光道路工程等一批批项目落地实施,不仅美化环境,还便于村民出行及游客观光。同时,还对古道、传统建筑进行了修复和修缮,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建设宝珠村民宿饮食一条街和宝珠山康养基地等。

“近几年来,福建省地震局协调各方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居住环境整治,为村里创建优美整洁的旅游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永固告诉记者,不少城里人来旅游,农家乐和民宿产业也得到了发展,目前有民宿30多家,总床位达到700多张。“有了旅游产业支撑,村民可以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增加收入,旅游旺季民宿也有大量的用工需求,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张永固表示,2019年宝珠村全年游客达5万多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5人已全部脱贫,贫困村也脱贫摘帽。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完善村里的景观道,让游客可以走进田间参观、拍摄,农耕体验,把已经闲置的小学改造成民宿,增加村集体收入。

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虎山村是省级贫困老区村,是延平区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2017年12月,省地震局派驻第一书记林苗禄看到了这一优势,做起了“萝卜”的文章,他对村里的合作社进行了升级,成功注册“塔前虎山萝卜”品牌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产业带动,虎山村从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村3户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评委正在点评文创作品。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文化生活美学类银奖作品:登科报喜——泰宁系列文具设计   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第七届(2020)福建文创奖·世遗文创大赛评选结束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文/图) 近日,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第七届(2020)福建文创奖·世遗文创大赛终评结束,最终从232件入围作品中选出24件优秀作品,并予以公示。

本次大赛活动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文化和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指导单位主办,东南网承办。

大赛优秀作品展已于11月9日至11月19日于东南艺术中心开展,吸引广大文创爱好者及参赛者前来观看。

本届大赛围绕福建世界遗产,以“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丹霞(泰宁)”“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四个世界遗产为创作对象,按照文化IP定制设计、文化生活美学、文化旅游伴手礼、文化主题MV四个类别进行征集。自2020年5月启动征集,共征集913件作品。经过专家评审组初评、终评,共有24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分获大赛各类别金、银、铜奖。

据专家评审组介绍,本次评审采用计数与计分制相结合的形式,围绕作品创新性、主题性、市场性、实用性、工艺性五个方面,由评审对作品进行评分,并通过媒体对各类别拟获奖名单进行公示。

此前,大赛组委会还分别在厦门、永定开展推介会系列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对优质项目进行推介和指导,帮助参赛者汲取灵感。同时,还在推介会系列活动中特别设置采风环节,邀请参与活动的文创企业代表及嘉宾参观文化企业、特色文化展示馆等,深度挖掘福建特色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为本次大赛提供创作素材。

助力乡村振兴的“集美模式”


集美大学副校长曹敏杰教授(左一)和他带领的师生团队在灌口镇田头村测量仙景芋土壤酸碱度。东南网记者 刘学佳 通讯员 邓明 赖小美 颜龙杰 摄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刘学佳 通讯员 邓明 赖小美 颜龙杰 文/图)厦门市集美区素有文教名区之称,有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多所高校,学术氛围浓厚,青年人才众多。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集美区把人才作为“源头活水”,积极实施“引智下乡”,走出了一条具有集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集美区启动高校产业技术联盟,与高校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技术孵化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释放政策红利,吸引广大青年投入乡村建设。

新政策惠风和畅,集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借脑引智

推动高校人才服务乡村

高校资源丰富是集美人才振兴乡村策略的先天优势。

社区停车难、道路拥堵一直是集美高浦社区居民的“心病”。今年5月,华侨大学吴少峰教授受邀带队来到高浦社区实地考察,“量身”制定了解决方案——邀请交通部门规划人行道线、停车控制线;家长、老师协助忙时交通管理。看似小小的改变,却为居民“挤”出了车位,“让”出了道路。

集美区鼓励高校将乡村实践项目带入课堂,不断扶持高校师生“送智下乡”。10月31日,来自厦门高校的55名大学生参加灌口镇八村“乡村走透透”调研活动,运用所学所能精准服务,为乡村振兴融入青春智慧。

乡愁为纽

助力两岸青年下乡创业

以乡愁为纽带,集美区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引导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以研学交流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10月25日,集美国潮文化节暨“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创作工作营开营,来自两岸的45名大学生(台生22名)走进集美4个村居进行设计创作。

一周内,两岸学子在社区营造、文旅文创、空间设计等领域充分挖掘,为4个村居设计个性“标签”:将集美大社打造为“两岸融合美好生活社区”;将杏滨街道山后张社打造为“两岸融合艺文生活社区”;将后溪镇后溪村打造为“两岸融合乡村研学范本社区”;将后溪镇二农社区打造为“闽南文化儿童演绎场”。

研学工作营结束后,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带领团队进行创作衔接,促成4个村居实现成果落地,形成“工作营”产业经济新模式。

集美,已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乐土。

专业惠农

动员青年人才建设乡村

建设新型农村需要专业人才,集美区以政策、资金、技术为支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在集美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叫“蚝壳惠民”,他们历经七年科研攻关,以牡蛎壳为原料,制成土壤改良剂,用于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实现变废为宝。

如今,“蚝壳惠民”项目组已与110户贫困农户签订扶贫协议,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为期3年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并派技术人员指导使用,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今年8月,在集美港头村,一群青年以“未来村落”为主题,在不规整的墙面、废弃屋上进行创作……历时十余天,九个参赛队完成了集美首届港头艺术节墙绘大赛作品。“沙漠中的仙人掌寓意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港头村民创作的作品《绿洲里的希望》最终脱颖而出,获评特等奖。

文创人才助力,以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集美港头村不仅为村民绘制了美丽乡村蓝图,更撒下了致富的希望。

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土壤,人才是萌发的种子,集美区汇聚阳光和雨露,将资源与技术向广大青年倾斜,全力打造产学研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让政策的春风将更多种子吹拂到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2020年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将在福州开幕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陈佳丽) 为助推海内外茶文化交流互鉴,同时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助力中国茶产业拓展海内外市场,11月30日,“海丝茶道 万里飘香”2020年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将在福州开幕。

论坛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侨联共同指导,福建日报社主办,东南网承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支持举办。

论坛包含开幕式、主旨演讲和“茶农的幸福生活”“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的海外传播”3个分论坛,以及茶文化主题演出、茶艺品鉴会等活动。

届时,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阿根廷、菲律宾、马来西亚、肯尼亚、斯里兰卡、老挝、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茶商代表、在闽外国友人和华侨华人等将参加活动。

上杭·台中客家太极文化交流会举行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邱妤 陈珂) 11月14日,由龙岩市上杭县太极拳协会、台湾陈氏太极拳总会主办,东南网承办的“海峡情 太极缘——2020年上杭·台中客家太极文化交流会(云互动网络直播)”分别在龙岩市上杭县和台中市举行。当天网络直播平台实时观看人数突破50万人次。

两地活动现场,运动员举行太极武道礼仪,通过云互动网络直播,两地同时表演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交替展演太极拳陈氏十三式、太极剑、老架39式竞赛套路、太极单刀、战国群雄、春秋大刀等。

此次两岸异地现场参与交流互动的拳友达200多人,参与表演的运动员达60人。

武平·台东旅游产品推介交流会举办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吴雅艺 邱妤) 11月18日,由武平厦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台东阿吉旅行社有限公司主办,东南网承办的武平·台东旅游产品推介交流会(云互动网络视频直播)举行,当天网络直播实时观看突破70万人次。

本次推介交流会会场设在武平县和台东县,通过云互动网络视频直播方式,共推介了武平定光佛祖庙均庆院、梁野山、千鹭湖、兴贤坊和台东伽路兰游憩风景区、富山护鱼生态保护区、台东奇观水往上流七个景区,穿插当地吃、住、行、娱、乐、购等方面,并在网络直播平台设置梁野山景区“抢门票”环节,增强网友参与性与互动感。

2020海峡信息赛颁奖仪式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办

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傅心婕) 近日,“朴朴杯”第十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第十四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简称“2020海峡信息赛”)颁奖仪式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福州软件园举行。本届大赛紧跟产业热点,开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大赛赛题,推动信息化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大赛共有1228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140支参赛队伍获奖。

大赛以“展评聘创”为特色的办赛模式,致力发掘符合软件服务产业的创业项目和创新人才,提供法律、金融、技术等全方位配套服务,整合对接行业优势资源,推动参赛项目成长。大赛举办以来,累计输送产业人才约10万名、参赛作品16141部,获奖作品1249部。通过大赛平台集聚产业发展要素,推动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