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2日讯(本网记者 吴文伟 叶伏国)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蕉城区洪口乡,清澈的霍童溪水在此川流不息,向前奔去。溪水上,数名身手矫健的“独木冲浪”表演者,正身处其中与激流奋力搏击。他们手执竹篙,脚踩一根原木,沿着霍童溪疾驰而下。 与身下激流险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演者们气定神闲的神情,哪怕眼看着要撞上水中礁石,依旧能靠竹篙一次次地左撑右点、轻拨慢挑化险为夷。 一根小小原木,在水里上下翻飞,和表演者一起历经了场“奇幻漂流”。这个惊险刺激的项目,名为“独木冲浪”。眼下,“独木冲浪”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在军、彭维飘,正趁着冬季休整期,和团队里的表演者为新编排的动作加紧训练,为明年开春的表演做准备。 无土可耕造就“中华一绝” “独木冲浪”表演。受访者供图 “独木冲浪”,又称“站木”、“跳仝”,起源于洪口乡莒洲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尹三公”是此项绝技的始祖。 莒洲,古时称古瀛洲,位于宁德霍童溪畔。村舍顺溪依山而建,山水兼备,以其旖旎的风光闻名遐迩。早在1991年,著名作家冰心便为该村亲笔题词:“惊水瀛洲”。 据悉,明清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商贾云集,是宁德最繁忙的水道,松溪、政和、屏南、古田、寿宁等地的货物均由此进出莒洲,销往浙江等地。虽身为繁华鼎盛的水上商贸集散地,但碍于古莒洲恶劣的地理环境,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四面环石,无土可耕;一线溪河,彭谢度生。”谢在军如是形容旧时的情景。 “独木冲浪”表演。受访者供图 当时,村里的男子大部分靠运送木材为生。但由于四面环山、陆路不通,加之水路狭窄,不利于舟船行走,砍伐下来的林木运出山极其不易,只能简单扎成排,漂流而下。编织好的木排在溪水中遇到激流、礁石,时常途中散排。为了在湍急的河水中捡回一根根散落的木头,久而久之,当地老一辈练就了单木为筏的本领。 可以说,正是因为先天的“无土可耕”,造就了莒洲人代代相传的“中华一绝”——“独木冲浪”绝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