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总局大楼正面 侨批 今生故事 天一总局大楼:“安琪儿”与“兰花”媲美 东南网1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实习生 林梓健 通讯员 罗敏 文/图) 从漳州市区出发,沿着厦漳同城大道驱车20多分钟后,拐下匝道,就到了角美镇流传村。下车穿过狭长的村道,一幢中西合璧、四合二层的南洋建筑映入眼帘,精美的浮雕、高大的廊柱,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天一总局主要由北楼、宛南楼、陶园构成,总建筑面积4495平方米。”漳州台商投资区社会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文保中心主任李文勇说,旧址将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巧妙结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宛南楼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坐南朝北。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传统红砖大厝,为三落双护厝大四壁;后半部分为二层西洋式建筑,二楼正门上方有醒目的“宛南”二字,两边一副对联:“宛中坻宛中央伊人棲夫秋水,南歌周南歌召齐家本乎风诗。”上下联首字合在一起变成楼名“宛南”。 “宛南楼是早期办公、居住合一的地方。”李文勇说,随着业务的扩大、财富的积累,后经购地扩建,于1921年又建成北楼和陶园。 陶园原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一座二层西洋式建筑和一座花园组成,建有亭台、楼榭、假山、猴洞、鱼池、花圃、石砌小道等,在当时的闽南农村绝对是独树一帜。 而北楼,也就是现在“天一总局”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南洋风格的建筑,外墙装饰有安琪儿、和平鸽、罗马柱、骑车邮差和荷花、菊花、兰花等,将西洋人物雕像和中式花草图案完美交融。内部设有邮政经营、银钱汇兑、内部办公、顾客接待等区域,成为总部业务经营办公大楼,而宛南楼则全部改为居住。 “北楼向西并列是三进式大厝,屋后紧连宛南楼。北楼与宛南楼之间有钢筋混凝土天桥连接,不过后来毁了。”居住在此的郭氏后人郭佳鹏说。 就在总局大楼建成7年后,“天一”停业,郭氏后人大多也转向教育事业。目前大楼还住着10户郭氏后人,其中以老人居多。虽历经100年的风雨,但文物总体保存完好。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说,天一总局旧址历经百年,虽没有了往日的繁荣,但作为历史见证,它的价值又渐渐凸显出来。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依附于信批物、建筑体本身,还有漳汀龙道陈培锟、清末台湾秀才郭安甫等学者文人的题匾、赠联、画作,为遗址增色添彩! 专家点评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 天一总局是侨批业的代表,在闽南祖地与南洋之间架起“水客”给家人寄信件和银票的“近代海上侨批之路”。天一总局旧址建筑规模宏大,闽南传统民居与南洋式建筑交融,红砖与白灰、灰塑、彩绘搭配,中国传统文化与南洋意味浓厚,对研究华侨、侨批业、邮政金融及建筑文化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漳州市政协文史委员林南中: 天一总局在100年前就能够在海内外建立起有30多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网络,这个即便是放在当下的漳州,也难得有民营企业有这样的规模,值得我们现在的企业去借鉴。 天一信局靠诚信文化起家,靠诚信文化做大做强企业,这种企业文化也正是当下经济社会所提倡的。郭有品开创的天一信局,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也是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郭有品因此被称为中国邮政的“祖师爷”。天一总局的旧址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对于研究中国邮政史、南洋华侨史等都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