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艺界政协委员谈“文化强省”

来源:福建文艺网 | 作者: | 时间:2021-01-2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福建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1年1月23日上午在福州开幕。连日来,我省文艺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职尽责,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踊跃建言献策。会议进行中,他们就“文化强省”议题各抒己见。

省政协委员、省实验闽剧院艺术总监 陈琼:

目前福州多数商圈大同小异,“重商品轻体验”,夜间经济过多依赖餐饮行业。建议发展福州夜间经济文化圈。首先要擦亮福州“文化名片”,发展体验式消费。各区可以利用特色街道、名人故居、名家建筑等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宣传名人名作的艺术表演,推广充分融合街区风貌特色的服务性消费,围绕老字号文化开展体验活动等。应对夜间经济业态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共建共赢。增加对夜间旅游演艺业态的扶持力度,如在旅游景点支持民间艺人街头技艺展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头化、群众化;丰富夜游项目,如延长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公园、体育馆的夜间开放时间,使广大群众在夜间有更多去处。还可以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绿化等部门的跨界联动,共同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增加夜间经济业态供给。

省政协委员、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 洪世键: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要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通过鲜活的革命案例,生动的历史再现,让青少年学生明白党的奋斗历程,明白自己的使命担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通过开展讲座、课程、辅导等工作,利用校园网络、校刊、海报、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积极宣传红色文化。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特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要借助红色文化这个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省政协委员、莆田藏云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林建军:

作为主导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的工艺美术城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业态单一、人气不足、商户流失、增长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集中指向人才断层这个根源。莆田早期工艺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企业也是中小企业,且师带徒、传男不传女等。工艺美术行业的回报周期比较长,以莆田木雕为例,从学徒到完整掌握整套莆田木雕技法需要10多年的的时间,这就足以吓跑大部分的初学者,老中青三代人的传承衔接不上。这些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优秀人才传承遇到瓶颈。现在应该大力培育工艺美术人才。设立各种专项资金,鼓励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激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构建人才培育长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省政协委员、莆田市龙威艺术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游君立:

我省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有13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10类21个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振兴目录。全省累计获评国大师49人、省大师526人、省工艺美术名人874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技能和工艺美术大师等多达数千名,彰显工艺美术大省的独特优势。工艺美术品及其技艺,经过代代相传,是“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及技艺的艺术文化属性和乡村民间特性决定了工艺美术产业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地位。为此,政府应整合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组织以及各地市传统手工艺人,打造互相促进、共同协作的文艺智库,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在利用工艺美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本土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完善相关制度、优惠政策等基础上,发挥工艺美术大师及手艺人的主体作用。乡村应依托农村的环境优势和工艺美术优势,利用闲置农宅,改造建设非遗与工艺美术演示厅、产品陈列厅、非遗文化史料馆、工艺美术主题民宿。发展旅游产业,増加体验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功能,传承文化乡愁记忆。

省政协委员、厦门张雄书画院院长 张亚雄: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省从事文化艺术、影视艺术、文化旅游、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的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看,我省文化产业仍大幅落后于工业、建筑业等主导产业,没有形成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发展水平不高、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较为混乱、艺术品流通难、资源未有效配置、专业人才缺失、创新创优意识薄弱等。在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品牌打造;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促进“文化+科技”等产业融合;建立健全艺术品市场体制,建设金融保险机构等,促进市场良性循环;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