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的摇篮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1-02-09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第25期

从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遗址采集的青釉刻划

文物名片

福建沿海沉船遗址

中国东海至南海海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自中国水下考古学科建立以来,先后在福建平潭、莆田、漳州等海域,发现了多处自五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和沉船遗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

除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外,其中较为重要的还有连江定海“白礁一号”、莆田“北土龟礁一号”、龙海“半洋礁一号”等沉船遗址。

平潭水下考古工作起始于2005年“碗礁一号”清代沉船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那年7月至10月,国家、省、市组成联合考古队,组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30余人,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克服了5个台风的干扰,开创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多个第一。

前世传奇

“中国水下遗址博物馆”

讲述人 羊泽林(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水下考古诞生以来,福建就成为水下考古的摇篮,先后开展一系列调查、发掘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还是在平潭海坛海峡。

平潭水下考古工作起始于2005年“碗礁一号”清代沉船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那年7月至10月,国家、省、市组成联合考古队,组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30余人,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克服了5个台风的干扰,出水1.7万多件精美的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开创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多个第一——

这是我国第一次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水下考古;第一次完全凭借我国自己的力量大规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3天开展现场直播,使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2007年发掘的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是海坛海峡第二次正式开展的水下考古,打捞了我国第一次出水数量最多的元代浙江龙泉窑瓷器,填补了这一瓷器外销路线的缺环。

……

海坛海峡位于大陆与海坛岛之间,这片海域暗礁遍布,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是世界上最强风区之一。千余年来,复杂的海况和星罗棋布的礁石、恶劣的天气,给海坛海峡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瑰宝。目前,经水下考古调查确认的沉船遗址已达11处,是我国大陆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堪称“中国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在中国水下考古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一水下文化遗存发现的陶瓷器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外销瓷最多的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窑址的产品。这些产品通过陆路、内水运到港口,再装船到达海坛海峡后,既可北上经明州(宁波)港前往韩国、日本,或经台湾岛北部往琉球、日本,也可南下过泉州港驶向东南亚,足以说明海坛海峡是当年中国陶瓷贸易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和枢纽。

海坛海峡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沉船遗址,如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出水一批五代时期的浙江越窑青瓷;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出水一批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老牛礁二号”清代沉船,还发现日本明治时期的银圆以及清代铜钱……还有一些为沿途过往船只提供补给、避风和贸易的港湾,从而形成年代延续时间长、遗物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如小练岛东礁村水下遗址,发现大量宋代至清代的陶瓷器和固定船只的碇石等遗物。

如果将海坛海峡水下遗存发现的各类陶瓷器,从它们的出水地点与同时代的同类型器物在海外的发现地相联系,就可以看出它们当时的目的地或路线图;再链接这些陶瓷器可能的出发港与它们的产地和窑口,便可大体勾勒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经过海坛海峡向世界各国各地区输送的各类中国贸易陶瓷,不仅作为日常用品融入当地的社会物质生活,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对当地的习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存自五代至清代,在此期间,不论是南来北往经过的(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还是从福州港口始发出行的(如“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这些航船都有可能在此地折“楫”沉沙,在海底留下历史的遗存,成为今日水下考古探索的遗产。

今生故事

“水下考古第一”催生“首个遗址公园”

东南网2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林霞 张哲昊 文/图)

趁着冬日暖阳,来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上攀村,走进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好似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在海丝遗珍展厅,青花瓷盘、陶碗、陶片……这些发掘自“碗礁一号”的文物整齐陈列,鲜活地展现海上丝绸之路风貌。

站在地图前,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保护区徐徐展现:北至大练岛北侧,南至平潭大桥,西至屿头岛,东至苏澳码头附近海域,约90平方公里。其序列完整、无一缺环,证实海坛海峡至迟在五代时期,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并且不间断地延续于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2013年5月,海坛海峡水下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平潭首个“国保”单位;2016年,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旅游迈入新纪元。在当下的岚岛,发展考古旅游成为热议,也成为推动旅游产业与考古事业实现“双赢”的妙招。

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是对位于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存的统称。平潭综合实验区水下遗址保护中心负责人陈盛说,立足丰富的水下遗址资源,当地已编制完成《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全力推动打造全国首个国家水下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将以“海上丝绸之路东西航线交汇点”为背景,以保护、阐释、传承海坛海峡水下遗址重要价值为定位,依托于保护区,融合水下遗址及当地历史建筑、海岛村落等特色元素。据了解,遗址公园建设规模庞大,分为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时间跨度至2035年。

具体说来,公园将串联海陆,形成“海上遗址保护圈”“沿岸文化展示圈”“公园核心功能圈”三大建设圈,重点建设大练岛、苏澳镇码头、小练岛、钟门村4个片区,具备文物保护、科研教育、生态涵养、休闲游憩等多项功能,以进一步推动海坛海峡与台湾海峡海上商贸等交流活动。

水下遗址公园还可全面承载海坛海峡、台湾海峡,以至中国东部海域地区水下遗址挖掘、科研、培训等工作,这方面已有先例可循。例如,2009年7月至8月底,结合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工作,联合考古队对小练岛宋代至清代水下文物点及其周边海域进行调查,发现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遗址;又如,2013年至2016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项目“水下文物调查集成”,在海坛海峡实施时,先后发现“老牛礁二号”清代沉船、高屿宋代沉船等遗址。

“我们将积极推动海坛海峡水下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起到示范作用。”陈盛说,当地还将建立“海丝文化在福建”考古科研与教育基地,打造国际水下考古研究交流中心,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增添亮丽名片。

专家点评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辛光灿博士:

海坛海峡海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长期以来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从数量上看,平潭是福建省发现水下遗址较多的地区。当前,平潭正在推进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联合考古界力量对发现的水下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将其转移至博物馆。此举有助于保护平潭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进一步提升平潭知名度,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