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峰尾镇的青年健康志愿服务队到奎璧村,给行动不便的林阿婆送医送药。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智岚 文/图)“如果不是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这么高的医疗费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春节前,诏安县金星乡黎明村村民小何激动地说。 26岁的小何身患终末期肾脏病,病情严重,必须进行透析或移植。刚获悉病情时,全家都快崩溃了,家里本就贫困,哪有这么多钱治病?幸而在精准扶贫健康扶贫的政策支持下,原本每月上万元的检查诊疗透析费,现在仅需自付百来元,极大降低了一家人的负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指引,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夯实健康之基。 在导致贫困的诸多因素中,与健康、医疗相关的问题较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更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此,我省卫健委会同省医保局,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老区苏区和健康扶贫工作对象,全力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分类救治策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托底保障政策、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村贫困人口(含省定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低保对象)的全覆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医保服务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筑牢基础设施保障线,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健康扶贫的关键。 我省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边远山区、海岛常住人口较少的建制村,由周边村卫生所提供服务或由乡镇卫生院选派医生定期巡诊,筑牢医疗服务“网底”。 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2201个,其中设有村卫生所的1983个贫困村实现医保“村村通”,未设村卫生所、仅设巡诊点或属于城中村的218个贫困村,通过邻近已纳入定点的村卫生所或乡镇卫生院实现医保“就近通”,实现贫困村医保服务全覆盖。全省10814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所全部纳入医保定点。 目前,全省各定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均能通过医保卡刷卡自动识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份,并为贫困人口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不收取住院押金,解决贫困家庭预付医疗费用的困难。 通过强化对口帮扶、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公办村卫生所运行监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自2018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医院每年选派3000名医务人员到县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开展驻点支援工作,受援医院覆盖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无三级医院的老区苏区县。 全省已建设完成373个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支持项目建设,省级财政2020年给予7722.8万元补助,2017年以来累计补助52100万元。 大病救治“户户清” “健康扶贫政策真好!要不是政府给报销了这么多医药费,我这病不仅要拖垮自己,还得拖垮全家。”南靖县金山镇金山村的吴丽宝激动地说道。 为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省对纳入医疗救助对象的人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的基础上,开展特殊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一次性定额救助和特重大疾病救助等多层次救助模式。 2017年6月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出台,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救助,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强化医疗托底救助。进一步强化、落实与医保、扶贫、民政等部门的“信息按月共享”核对机制。 为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漏、一个不少,2020年全省开展贫困人口大病救治“户户清”行动,持续对健康扶贫对象救治情况实行网格化全面入户排查。各地进一步规范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机制,对新增病种和新发病患者,实行建档管理,发现一例,建档一例,治愈一例,销号一例。 目前,我省大病救治病种由原来的31种扩大到34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已有8.6万人得到基本救治和管理服务。 截至2020年底,根据全国健康扶贫监测系统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健康扶贫对象(自2017年开始)累计救治8.4万人,大病救治费用自付比例从2018年的15.6%下降至7.2%,极大地减轻了健康扶贫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效地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故事 签约医生,守护村民健康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在农村,有许多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贫穷村民,有全身是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也有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守护者——健康扶贫家庭医生。 黄桂林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作为闽清县白樟镇卫生院的健康扶贫家庭医生,黄桂林一人负责白樟镇白南村、下炉村、云渡村三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52人、低保户33户41人。平时,她采取包联入户的方式定期对他们进行家庭随访,同时践行落实优惠政策、公共卫生服务共享等工作。 蹒跚着脚步,佝偻着背,家住下炉村的85岁老人胡和玉一边挥手一边送黄桂林出了门。不知道这是第几次黄桂林前来为他检查身体了,他们熟悉得和家人一样。 胡和玉和老伴黄远珍都患有高血压病,2014年胡和玉和儿子同时因为心肌梗死花了11万元动了手术,这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在每个月一家人吃药费用都要花上千元。 “以前看病吃药报销比例只有50%,现在差不多可以达到90%以上。共产党好,政策好!”胡和玉颤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说。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黄桂林记着老人吃药的时间,在药快吃完的时候,她就打电话提醒,让老人的儿子过来取药带回去。 “一定要记得少碰凉水,洗东西最好用温水洗,洗完之后一定要及时擦干……”在白樟镇云渡村,黄桂林一边仔细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钟容娟的手,一边细心地叮嘱她。60岁的钟容娟患有非常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严重时无法行走。以前她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去福州购买药物,这对于行动不便的她来说非常痛苦。 “2017年黄医生为我申请了特殊病种,现在大部分药都可以在卫生院买到,而且还很便宜。”钟容娟说,每天她都要吃四五种药物,拿起来一大把,黄桂林经常到她家里指导她如何用药,要注意什么事项。“有时候吃药胃不舒服,我打电话给黄医生,她会教我怎么做。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硬核”技术,落户县级医院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从昏迷在病床上到谈笑风生,今年89岁的老王,去年底在“鬼门关”转了一圈。他在寿宁县医院接受了三天高质高效的重症ICU监护治疗,终于转危为安。 6个月前,寿宁县医院还没有ICU病房。当省立医院对口帮扶医疗队来到寿宁,当地卫健系统直面医疗的短板,提出对口帮扶需求——为县医院筹建重症监护室。之后,ICU的选址、人员储备、经费申请等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顺利进行。 及时、精准的治疗,使得老王的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3天后他就顺利脱除了呼吸机。他的成功救治,给县医院的医护人员极大的鼓舞,而重症监护室的启用,将让县医院的技术力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2020年12月3日,福建省立医院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在寿宁县医院正式挂牌,省立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薛芳沁教授和儿科主任陈琅教授分别成立两个工作室,把临床教学的课堂下沉在县医院,通过传、帮、带,提高寿宁县医院学科建设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为寿宁县培养一批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据了解,福建省立医院对寿宁县医院进行持续帮扶的8年间,除先后派出陈涛、杨火保两位专家到寿宁县医院担任科技副院长外,每年还派出5至8名高中级职称卫技人员常驻寿宁县医院,免费接收5至10名寿宁县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同时,帮助建立了两院间的远程会诊网络,促进医务人员学习交流。 从两次派出科技副院长挂职、数支医疗队驻点帮扶到设立“师带徒”工作室等实招,不仅见证了寿宁县医院这个山区县医院的嬗变之路,更打造了健康扶贫的“省立样本”。 2020年9月,省立医院设在寿宁县下党乡卫生院的健康小屋正式启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到了村民家门口。 医院定期安排医务工作者在现场开展健康教育宣讲、健康状况评估等服务,让更多的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得到体检服务,帮助村民培养关注、管理自身健康的观念。 数说 ★保险补助 自2017年7月1日叠加保险政策实施以来至2020年底全省健康扶贫对象60.81万人,已有12万人享受医疗叠加保险补助,累计补助金额9171万元,年均报销比例从77.21%提高到88.88%。其中34种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10241人,叠加保险补助17308.66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从82.32%提高到97.94%。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发挥了贫困人口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据省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7月,全省贫困人口已签约60.45万人,基本做到应签尽签。已管理高血压患者签约约5.6万人,已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签约约1.5万人。在贫困人口就医、用药等方面,家庭医生还主动提供预约转诊、用药指导、病后随访等便民服务。 ★分级承担 全省每年筹集2.4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落实,由省、市、县财政按2.4亿元的50%、25%、25%比例分级承担,即省级1.2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900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1250万元,福利彩票基金1750万元)、设区市6000万元、县6000万元。采取“先预拨、后结算”方式,保障对象就医时实行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 ★对口帮扶 提升健康扶贫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对口帮扶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千名医生帮扶基层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全省47所省市三级医院和96所县级医院选派1000名医务人员分别对口支援102所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确保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老区苏区县全覆盖。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会诊,让贫困群众就医更便捷。 (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