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搬”出幸福新生活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郑璜 | 时间:2021-02-26

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村民王澄清在南安市农村困难户安居工程的帮助下,拆除老屋,在原址建起新房。乔迁新居时,他在大门口挂起了红灯笼。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碧绿的九鲤溪傍着山脚蜿蜒流淌。平静的水面上,五六只竹筏排成一行鱼贯而行。一根根竹竿拨开如镜的水面,水波悠悠地向四周荡去,惊起岸边一群白鹭……这些年,宁德福鼎磻溪镇赤溪村的脱贫故事火了,当地乡村旅游火了,村民们的日子也火了。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村民远程连线时表示:“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历程就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历程,要很好地总结。”

搬迁扶贫,造福山民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让贫苦的赤溪村走进公众视野。

帮扶工作很快启动。钱来了,树苗来了,羊羔来了……可是赤溪的土地过于贫瘠,交通实在闭塞,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此后数年,单纯依靠外界支援的“输血”,收效甚微。

只能换个思路:整村搬迁。1994年8月至1995年4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村民搬进了长安新街。随后的20年间,共有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从数百米高山整村搬迁到了新村。

经历了换血式搬迁扶贫,赤溪开始了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的探索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吸引游客的最大资本。近几年,赤溪村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主动对接社会资本,带动了休闲农业、农旅结合型项目的发展,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园、山泉水、白茶生态产业园等项目,村民通过参与经营分红和务工增收。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现在村里劳动力一半以上从事旅游经营和相关务工活动。2019年,村里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超过2160万元,占全村产业收入总额的一半;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2000多元。

赤溪村所在的闽东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因为面对“山高坡陡石头多、居住分散村庄多、基础薄弱灾害多”的恶劣环境,群众几乎找不到脱贫的办法,尝试对一些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脱了贫。

1994年,福建决定在全省推广闽东的做法。从这年起,“造福工程”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规模推广。

1997年,在习近平同志的建议下,茅草房户和连家船民的住房问题,被纳入“造福工程”,并最终得到解决。福建这最特殊最困难的两个群体,因为“造福工程”,从此踏上了坚实的路,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搬出来的新生活,还带来了美丽乡村的发展前景。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成为返乡创业、再造乡土的一员。

现在,赤溪村创业者中,90后占35%,80后占55%,曾经荒废的土地上纷纷建起了养殖场、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厂。有了直播带货,农民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忧心农产品卖不出去。古老的村落有了年轻人的身影,乡村又活起来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青年农民在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赤溪村,正朝着打造闽东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村继续前进。

作为连续27年的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造福工程”全省累计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

庞大数字背后,是不断拓展的搬迁对象和更加丰富的内涵。

如今的“造福工程”,早已超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范畴,惠及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农户、居住在江河源头和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需搬迁农户等。除了解决住房问题,易地搬迁也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相结合,内涵不断延伸。

“尽管已走过二十多年历程,但‘造福工程’力度不减,常抓常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它既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有效做法,也是“滴水穿石”精神的有力实践。

用情用心,精准施策

一边是整村搬迁,一边要精准到户。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考核的“硬指标”之一。为确保一户不漏,全省组织市、县(区)开展多轮调查摸底,组织住房安全有保障全覆盖检查,落实“一户一鉴定、一村一汇总、一镇一台账”,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

惠安县辋川镇社坑村村民陈一鹏的新家有两室一厅,房子整洁明亮,各种家电一应俱全。

陈一鹏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常年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家中仅靠陈一鹏的父亲打零工及兄弟扶持维持生计。他家原来一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结构房屋,裂缝严重,透风漏雨。

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动员他对房子进行改造,并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2019年12月,改造开始,2020年3月一家人入住新居。

陈一鹏心中有一笔明白账:翻建新房共花费14万元,中央、省、市、县四级共补助近9万元,另外还为他争取了约4万元的同心安居工程专项补助款。“感谢政府支持和帮助。”他的笑容,发自内心。

搬家,不仅让自己成功脱贫,还带动了几十位贫困户增收,这是长汀县原贫困户、如今的全国“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刘春生颇为自豪的事情。

2016年底,刘春生一家搬到了位于长汀县策武镇的火车南站幸福小区。这个福建省最大的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已安置贫困户394户1598人,距离老城区6公里,邻长汀南站,能够解决搬迁户出行、就医、就业、就学等问题。

2018年,在从事小区保洁员工作过程中,刘春生发现小区贫困户中还有不少妇女因照顾家庭、小孩不能上班就业。在他的建议下,小区内先后开办了棒垒球和鞋业两个扶贫车间,让几十户居民多了家门口增收的新渠道。

“易地扶贫搬迁给贫困户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摘掉了‘穷帽子’,真正实现‘搬得进,稳得住,过得好’。”小区管委会主任赖进礼说。

两次搬迁 越搬越美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一场泥石流,家中15口人只剩下我、嫂子、妹妹等5人。”回忆过往,宁德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党支部书记钟珠文红了眼眶。

1987年9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席卷九仙村,31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还留下了家园被毁、缺衣少食的受灾群众。因九仙村旧址土层结构不稳定,专家勘测后建议举村搬迁。于是,受灾群众暂居于临时安置点。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重新选址的九仙新村建起了3座新居,7户受灾村民共19人得到妥善安置。过往的伤痛,渐渐在时间的流逝中抚平。

2018年,因衢宁铁路宁德段的建设需征用九仙村民现居村庄,九仙村又迎来了第二次搬迁。村民们没有二话,他们知道这条东南沿海重要铁路干线对改善沿线地区交通运输环境、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当地政府决定,在村庄附近新建现代小区九仙花苑来安置村民。去年底,九仙花苑安置小区一期建成,部分搬迁群众已入住,后续建设正在抓紧。

“回想当年,我们一家人挤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里,出门做客借衣服,结婚娶老婆借皮鞋,穷日子真的过怕了。如今经历了几次搬迁,从茅草屋搬到砖房,现在又住进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一次比一次住得好。”已经搬进新家的兰帮均说。

库区移民 美丽“蝶变”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移民政策好,让我们一家搬进了新房。村里发展旅游业,也让我们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谈及现在的生活,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的库区移民危清明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招沙甲村是省级老区村、少数民族(畲族)村和库区移民村。20世纪80年代,由于建设茶州水库的需要,该村村民举家搬迁。危清明一家四口也在那时从库区搬迁至离水库不远的河岸上,在一栋土房子里住了多年。

2013年,村里突遭百年罕见的冰雹灾害,由于大多数房屋都是土坯房,全村几乎片瓦不存。

“从省里到市里,都关心支持我们村的重建,各级政府投入1300多万元资金,不仅为我们规划新村建设,还对旧村实施了全面的改造。”招沙甲村原党支部书记钟学富回忆。村党支部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村庄为目标,实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环境提升三大工程,实现了村民“人人都住新家”的目标。

不仅是房子好了,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村里还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推动竹、茶、渔、蜂蜜、中草药、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特别是引进金花葵GAP等项目,让富余劳动力有了出路,也让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增加了收入。

涅槃重生的招沙甲村,在2015年被列入全省培育的库区旅游乡村之一。夕阳下,村内整齐有序的房屋、统一改造的立面、干净整洁的道路与百亩荷塘相映衬,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

危清明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也通过种植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2020年6月,他与其他村民一起创办了松溪县大头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饲养田螺、甲鱼等,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如今,招沙甲村以其淳朴的乡村气息、独具魅力的畲乡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我们成功地将村子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变美,村民脱贫,真正实现了库区美、移民富的目标。”招沙甲村党支部书记雷昌宝说。

兰帮均在外面打了许多年工,有一年春节回乡,恰遇茶叶新品改造工程,茶叶局无偿提供茶苗,便有了回村发展茶叶种植业的念头。后来,他又从种植户转向收购商,帮助村民提高了茶青的收购价格。“如今村里不仅有了茶叶这个主导产业,又遇到国家的好政策,养殖业、林木业、物流业、旅游业全面开花,全村人衣食住行都不一样了。”兰帮均说。

钟珠文介绍,九仙花苑建成后,九仙村还将建设乡村文化振兴馆,将设立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发展九仙村特色旅游产业。他们与物流公司谈好协作,计划在九仙村建设宁德北站物流分拨中心。

数说

★造福工程

福建连续27年将造福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搬迁建成各类安置区3400多个。

★危房改造

福建按期完成6.88万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的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2.32万户、其他各类贫困户4.56万户。2019年年底,全省组织“回头看”排查,将动态新增1785户贫困户危房列入2020年改造任务,当年全部竣工。

★环境整治

2018年以来,以“一革命四行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省累计投入265亿元,推动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厕所革命

实施厕所革命,将农村公厕建设列入惠民实事和宜居环境建设投资工程包。全省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普及率达96%,90%的建制村有1座以上水冲式公厕。

★垃圾治理

实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基本实现所有建制村建立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

★污水治理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分类推进村庄生活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全省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5%。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