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中央苏区乌克兰”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1-03-24

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黄尉峰 刘才恒 摄

东南网3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徐文锦 通讯员 刘才恒)宁化,是当年中央红军重要的给养和后勤保障基地,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同时,它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上万名中央红军从宁化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时光荏苒,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在宁化生根发芽。在这里,一个个英雄故事依然鲜活,一处处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红色记忆催人奋进……

往事,依然鲜活而感人

在宁化,一座长征出发纪念馆矗立在青山间。这是宁化县35个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之一,预计总投资2.1亿元。

走进纪念馆,一段段令人泪目的红色往事依然鲜活而感人。

“天上无云不落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没有红军难解放哟,妇女永远泪淋淋;感谢红军得解放,妇女翻身做主人。”这是宁化苏区时期广泛传唱的一首客家山歌,道出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奴役,更表达了宁化翻身妇女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点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种。

各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后,翻身得解放的穷苦大众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巩固、发展苏区中,踊跃参军参战,大力支援前线。这里成为中央苏区稳固的大后方,成为中央红军重要的给养和后勤保障基地,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走进位于通往宁化县城要道边上的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林梦佳用客家话唱着当地的歌谣,讲述当年宁化妇女割掉髻子当红军的往事。

1933年“三八”前后,为了完成制作十万双草鞋的任务,红色娘子军女战士组织广大妇女夜以继日,短短七天赶制草鞋17800双,名列福建省各大苏区之首,受到《红色中华》表扬。

长征出发前,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她们还不分昼夜赶制军衣、草鞋支援红军。

红色娘子军是宁化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宁化共筹到20余万担的粮食,54万元的钱款,20多万双布、草鞋,6万多担油菜。其中,有10万担粮食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最为严峻时筹到的。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这首山歌歌唱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扩红浪潮。当年仅13万人口的宁化县有16000人参加红军,也就是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位是红军战士。1933年10月禾口和淮土两个区只花了一个月就扩红2000余人,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们的模范区(扩红)”和“筹粮模范区”光荣称号。

回望,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上万名中央红军从宁化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前夕驻扎在宁化的红军主力有1.4万人,占了红军主力的16%。他们接到转移命令后从各驻地出发。其中红九军团后方机关是从宁化曹坊镇出发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是湘江战役,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在湘江战役中,宁化数千名子弟兵所在的红34师,临危受命,奉命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5天的激战后,中央机关渡过湘江,而红34师却被重重包围在湘江东岸无法渡江。他们向东突围进入湖南道县后,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伤重被俘,最后趁敌不备断肠明志,壮烈牺牲。

据史料记载,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6000多名宁化籍红军战士中幸存的仅有58人。

近年来,三明市、宁化县全面梳理宁化籍红军烈士信息,经逐个查证对照,共梳理出1973名烈士信息、33名红34师烈士名单。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挖掘和整理当地红色历史,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宁化县苏区办负责人王晓慧说。

据悉,目前,宁化全县普查登记红色文化遗址共137处,普查工作仍在继续;凤凰山红军街、凤凰山革命委员会旧址、五通庙等20余处红色遗址抢救性修缮基本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建设正有序推进。

宁化河龙贡米核心种植区河龙乡景象 林辉 黄尉峰 刘才恒 摄

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观光道沿线的莲田 林辉 摄

红色传承

“红色粮仓”绿色发展

东南网3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雷露微)近日,记者走进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从高空俯瞰,五角星荷花观赏栈道尤为引人注目。荷塘边的客家风格古建筑——“惠日堂”,就是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

87年前,这里是医护人员、伤员与死神搏斗的战场。这几年,陈塘村围绕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红色项目的建设,获评为福建最美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明市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把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客家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红色+’产业。”陈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超群说。

宁化,昔日为中央苏区提供了“万担粮”,被誉为“红色粮仓”。近年来,该县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当地产业、历史人文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河龙贡米、薏米和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步前行,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重要抓手。

曾经的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二成。“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光骨头(母岩石)”,当地谚语生动说出土地的贫瘠。

如今,该县结合水土保持相关政策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以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农户参与等方式,鼓励企业、大户开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治理和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已引进14家民营企业、培育16户种植大户,承包8.7万亩水土流失地进行开发种植。

杜秋生的厚德农业公司,先后在石壁镇陂下村、溪背村、江头村这3个水土流失严重的村落承包1万多亩荒山开发。杜秋生建起蓄水池,进行坡改梯,种起油茶林,逐步减缓了水土流失。

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成为大山的“守护神”,也成了当地农民的“财神爷”。在石壁、淮土这两个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当地农民以山地、林地入股油茶运营公司、基地,目前已入股农户1.1万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农民在基地打工加年终分红,每年增收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赓续红色基因,践行绿色发展。

2020年,宁化县GDP增长3.7%、突破200亿元;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亿元、增长0.3%。同时,获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绿色发展示范案例”推广。

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如今的河龙贡米已经成为“红色粮仓”的烫金名片。作为国家产粮大县、福建省粮食主产县,宁化目前每年产粮食22万吨,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32家,日加工能力1900吨。借助“互联网+”,宁化还发挥边界贸易县的优势,建立起“中国·闽赣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平台,成为“引粮入闽”重要通道和周边市、县粮食集散地。 

曹发伙的《回忆录》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讲述

我的传家宝

曹祥增

我的传家宝是我的父亲曹发伙写的《回忆录》,记录了土地革命时期,当地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的故事。

1930年,父亲年仅15岁,刚小学毕业,对红军标语很感兴趣,这引起了红军的注意,宁化县第一个临时红色政权——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将父亲招去当文书。1931年,宁化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在宁化曹坊曹氏家庙成立,父亲负责总务工作。

1934年的一个傍晚,父亲接到一份情报:“清流县的反动武装集结了数百人准备攻打曹坊。”

当时,距我们10公里的安乐镇俞坊遭到了敌人的骚扰,曹坊苏区游击队全都开赴俞坊。此时区苏维埃政府武装空虚,只留下后勤总务人员和警卫班十几个人。父亲带着交通员邱礼督前往上曹乡苏主席曹祥钦处协商对策,决定由赤卫队长曹祥庆带战士到东边路口黄狗弄布防——南边路口庙背已驻扎一连过路的红军,另外从曹氏家庙至牌坊边增设了游动岗哨。这样,从清流里田方向来的路口就都有人员把守了。

当天夜晚,由于有叛徒当向导引路,敌人从我们区苏维埃政府的背后偷偷进来,杀害了我们的游动哨兵,把设在曹氏家庙的区苏维埃政府围个水泄不通。

当晚住在家庙的有在家的工作人员和警卫班,还有刚从长汀来的支前运输队30多人,就睡在大厅里的谷堆旁边。午夜时分,敌人的内应打开家庙的大门,敌人蜂拥而入乱刺乱杀,父亲被惨叫声惊醒。手无寸铁的他跑到八角楼下,准备从后门出去报信。不料几道寒光刺来,他躲闪不及,左肩膀挨了两梭镖,便捂住伤口忍痛退了回来。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拿起一条矮凳子向敌人砸去……我们的人闻讯后组织援兵反击。

父亲负伤后被担架抬到方田治疗,在方田苏区政府的精心治疗下,一个月后伤口痊愈,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

这个故事是从父亲写的《回忆录》中节选出来的,虽然在土地革命中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它同样能够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的小儿子曹宋定看了爷爷写的《回忆录》,在学生时就立志从军报国,2004年毕业后奔赴边疆服役,保家卫国。这是我家的骄傲。 

记者手记

一条扁担蕴含的信仰力量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在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条细长的扁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当年活跃在中央苏区核心区宁化县的红色娘子军曾使用的支前扁担。

担下的2个箩筐里装有120斤的稻米。我试着用肩挑起担子,这120斤的稻谷压得我难以喘息,无法行走。

而在1934年,为在4天内突击完成9000石粮食运送任务,宁化1300名妇女(大部分是缠足小脚女人)用瘦弱的身躯肩挑背驮,一步步穿行在崎岖山路上,将粮食运往长汀前线。

她们挑起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忠诚与信仰,传递出伟大的苏区精神。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她们义无反顾地剪去青丝,告别父母,投身革命事业。她们将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将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将亲生骨肉送上战场……这是娘子军对红军的深情厚谊,是为巩固和发展苏区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苏区精神是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诠释的。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让“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贫苦大众衷心拥护共产党,成为党的根本依靠。为保卫苏维埃,苏区人民倾其所有,筹集粮食,运送物资,大力支援前线。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军民团结的苏区精神震撼人心。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应从这些鲜活的故事里,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在伟大复兴接力跑中拼尽全力,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宝贵的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