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红色革命火种捍卫地

来源:长城网 | 作者:杨泽 | 时间:2021-04-27

广东,中国的南大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华章日新,广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策源地,无处不在的革命遗迹如同群星一般灿烂,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广东是中国革命的星群,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无数粤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州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

梅州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的地级市,中国共产党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并为之奋斗。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四月,行进在梅州大埔县,阳光依旧钻过客家木窗,照耀在饱经沧桑的雕花木床上,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烈不期而遇,作一场信仰的对话。

三河坝 革命的火种的保存地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三河坝,隶属于广东梅州大埔县三河镇,顾名思义,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水交汇于此化为韩江,在古代,这里就是热闹繁荣之地,一切源自于中华文明中异常珍贵的必需品——盐。因盐而兴,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1927年9月18日,一列远道而来的军队进驻三河坝。镇中的老人回忆这只军队时,还依稀记得这只军队“身着蓝衣,脖子上系着红领巾,打绑腿,穿草鞋,官兵不分”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这支军队和以前的有着不同:“他们纪律很好,讲话很和善,买东西都给钱的。”

许多年后,镇子里的老人提到这支军队,仍然满是钦佩,但是在当时,他们并不了解,这支三千余人军队的起点,在南昌,在江西大旅社。他们的领导人,是后来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他们起义的那天,是1927年8月1日。

三河坝纪念园中的朱德雕像。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作为粤东水路要冲,三河坝地势险峻,群峰对峙,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此得闽赣,失此失潮汕”的说法,因此在这里,中国革命历史来到了拐点。紧随着这支军队前来的,是蒋介石的嫡系钱大钧部,三个师两个团越两万人对起义军三千余人,两军隔江对峙,战斗一触即发。

从笔支尾山上看到的三河坝。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漫步在三河坝笔支尾山,三江汇合处已经不如九十多年前那般汹涌,但仍然静静的流淌着,不舍昼夜,同样,当年参与过三河坝战役的人也基本不在人世,但江水无言自有声,历史就这样掩埋在了岁月深处,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向我们这样的后来人讲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三河坝战役起义军序列。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战斗激战了三个日夜。血水染红了韩江水,在山上的松树林中的一条条战壕里,起义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带领的200名全营官兵长眠于此,战斗虽然失利,但是是一次成功的失败,朱德在三河坝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决策,成功转移。也正是第三营全营官兵舍命掩护,让八一南昌起义的火种传递下去。

起义军转移后,与广州起义失败的残余部队会合,经过了“赣南三整”,三千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八百余人,敢问路在何方?谁也无法回答,但是朱德元帅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的起义失败了,但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愿意干革命的跟我走!”朱德元帅预言了中国革命未来的命运,这支起义军开始游击于粤、闽、赣、湘,并留下了“八百勇士上井岗”的故事,而之后的井冈山会师,则让中国工农红军正式走到了历史前台。许多年后的授衔仪式上,有六位共和国的元帅曾经和当年的三河坝产生过交集。

参加三河坝战役的领导人和将领。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今天的三河坝,朱德元帅亲自题写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熠熠生辉。在当年指挥所,朱老总手书“誓死杀敌”依然苍劲有力。硝烟已经散去,勇士长眠于此,纪念馆摩肩接踵,不时有身着红军服饰的游客拍照留念,三河坝的革命精神,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今天的中华儿女。“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年参与战斗、共和国上将肖克将军如是说。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从此,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使这条道路要历经艰辛,但从三河坝走出的战士们依然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他们将坚定的信仰,带到井冈山,带到延安,带到西柏坡并最终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滔滔江水,巍巍群山,将永远铭记1927年的故事。

在三河坝纪念园身着红军服饰合影的游人。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大埔县 公安星火的点燃地

顺着汀江,一路向北。沿途是飞速倒退的群山,沿着蜿蜒的山路,大概40分钟就能到达大埔县三个中心镇之一——茶阳镇。

茶阳镇的历史,在东晋义熙九年便有存于史书的记载。在这里,汀江、小靖河、漳溪河交汇在此,流入韩江源头三河。在广州的地图上,茶阳镇很小,如果不努力找很难找到,但正是在这小小的镇子里,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公安局”。

大埔县中国红色政权公安局。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走在茶阳镇的百年老街,镇里的客家老屋在阳光下散发着岁月透出的柔和。家家户户都在为晚饭做准备,不知道哪里传来一阵锣鼓声,声声入耳,表现着客家儿女的精气神。也让我停下了脚步。

时空回溯,时光穿越回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挥师南下,准备在潮汕、东江建立工农政权,同时,中共广东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迅速制定了《关于暴动后各县市工作大纲》,以全力在东江潮汕、梅州地区接应起义军。

红色公安局旧址里的历史展览。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9月16日,起义军进入大埔县城,县党组织发动了“茶阳暴动”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了。19日革命政府改名为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并指导成立了公安局,并任命了被起义军从当地监狱解救的中共党员李卓寰为公安局长。

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之后,中共在全国各地举行暴动,建立了14个县以上的红色政权,其中,5个政权设立了公安局,全部在东江潮汕、梅州地区,而大埔公安局是最早的一个,因此,这是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开创了人民公安的先河。

红色公安局内景。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站在大埔红色公安旧址之前,时光又一次回到现实,虽然在白色恐怖的绞杀下,红色公安局并没有支撑多久,仅仅15天,许多政策规章也没能得到完整实施,但它却是红色政权下第一个人民公安局,一切就像是黑夜之中闪过的流星一样,但有流星划过的地方,就会有光的照耀。哪怕是星星之火,也有可以燎原的可能,大埔公安也跟随斗争形势改编成了游击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跟随工农红军建设瑞金,参加长征,南征北战。仅茶阳镇就有28个战士最终长眠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在茶阳,随处都能看到破败的昔日革命标语,虽然时光会将标语淡化,抹去,但书写下革命红色精神,却在全梅州,全广东,乃至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情景还原朱德向红色公安局赠枪。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棣萼楼交通站 敌后星火燎原地

大巴继续行驶,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路途的颠簸让人有些许困倦。百转千回,最终抵达了大埔县清溪镇大瑞村,此时,一座颇为气派的小楼出现在了眼前,楼前的牌匾上书“棣萼楼”,作为苏区重要的红色交通线中转站和秘密仓库,棣萼楼见证了苏区革命的如火如荼,曾安全护送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邓颖超等200多名中国共产党军政要人和骨干到达中央苏区,也为苏区运送了一批军用器材、物资、药品和给养。

中央红色交通线。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通过红色交通线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人们。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交通站前方的小广场上,周恩来的雕像英姿勃发,目视前方。正是周恩来总理,让这里成为了广东境内为中央苏区运送中转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有生力量。1930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等同志领导,开辟了从上海临时党中央到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交通线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茶阳)—青溪—永定进入闽西、赣南(瑞金)中央苏区,青溪交通站是由白区进入苏区的一个要冲。这里的交通员依靠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了五年的艰苦奋战。甚至连周恩来自己,也依靠这条交通线,安全脱险进入苏区。

交通线联络站外的周恩来雕像。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1931年12月某日下午,一个留着大胡子的牧师在交通员的保护下,悄悄进入了棣萼楼,他自称名叫“伍豪”,“伍豪”只呆了三个小时,得知附近有白军活动,便匆匆闪到二楼,将二楼窗户上的木条抽走,上山去了。昔人已从楼上去,此地只余棣萼楼。

许多年后,新中国成立,而交通站辉煌过往也已经逐渐湮没在了历史中,曾经交通站的后人,惊讶的发现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正是当年匆匆从后窗撤走的“伍豪”。人民不会忘记,当地至今仍有民歌:“汀江河水波连波,两岸青山都是歌,不怕历经艰和险,披星戴月送伍豪……”而同样的,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这条“红色血管”,这条唯一未被敌人摧毁、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故的交通线,将被反动派破坏的上海苏区干部安然无恙的送到瑞金。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批示邀请青溪镇红色交通站7人前往北京会面,后因历史原因会面未能成功,虽然没能再次见到总理,但这条交通线的地位在总理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棣萼楼交通站。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交通站成立以来,有数名交通员,十多名革命群众,为保护交通站的机密和安全,献出了生命。交通员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保护着交通线的安全,他们是永载革命史册的无名英雄,棣萼楼的英雄儿女们,为了中央苏区奉献了一切能够奉献的力量,从前交通员的后人。如今的屋主刘华先谈起往事,也是感慨良多“因为敌人查的很严,我家就失去了两位亲人。我的伯伯跟随红军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我为他们骄傲!”说到这里,远处最后一抹夕阳如血一般,透过棣萼楼的天井,投射在了中庭曾经被敌人乱枪扫射过留有弹孔的木板墙上。

中庭留有弹孔的木板墙。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梅州大埔县匆匆一瞥,便能感觉到当年革命精神的气息。而这是岁月无法洗涤下去的。100年前,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究其原因,答案就藏在梅州,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在历经风风雨雨,快速的成长为代表中国的先进革命力量,并努力向前直至建立新中国。

今日夕阳下的梅州大埔县。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总有些故事让我们催人泪下,总有些精神让我们永记心间。当年那些路上前进的人也早已长眠,有的烈士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甚至我们都不能在他们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们的敬意。但先辈的故事将会和梅州红色革命的昨天一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口口相传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奋勇前进。(长城网记者 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