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的医师在福州市仓山区联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内的老人体检。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潘园园 张静雯 实习生 陈雨辰 摄 养老机构企业聘请省老年医院退休主任医师,每月对所属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健康巡诊、健康指导、护理指导。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潘园园 张静雯 实习生 陈雨辰 摄 家庭病床 助力医疗服务入户 除了入住“家门口的养老院”能得到社区医生的上门服务之外,在我省的部分地区,居家养老的人群也开始接触一种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那就是家庭病床服务。 家住福州市鼓楼区湖前社区的王爷爷,不久前就体验了一次家庭病床服务。王爷爷90多岁,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平时居家卧床很少走动,也不喜欢去医院检查身体。今年2月的一天,王爷爷在下床时不慎摔倒,在排除骨折之后,儿子儿媳妇为老人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 为王爷爷提供服务的是其所在辖区湖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黄燕光及其同事。黄燕光介绍说,王爷爷成功建床之后,医护人员上门为其定期检查、治疗、送药。治疗过程中,医生发现老人家患有高血压却没有用药,便迅速为王爷爷建档、制定用药方案。 医护团队的到来,让王爷爷的儿子儿媳的照护压力减轻了不少。一个月后,王爷爷的身体状况稳定了下来,顺利撤床。 家庭病床服务的推行,依赖于福建近年来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会为在健康自测中发现异常的老年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疾病筛查、健康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培养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其中医疗出诊、居家养老、体检预约等便民服务,深受老年人的欢迎。”黄燕光介绍说,“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也会进行得更顺利。” 在我省,家庭病床服务今年初开始在福州试点,满足条件的市民都可以申请,申请成功后试点医院会派出医护团队上门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相关服务。试点将在5月扩至部分省属医院,届时会有更多的居家养老人群能享受到该项服务。 记者手记 疏堵方能解忧 □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医养结合的痛点在“医”不在“养”,因为医养结合的基础在于医疗。 我省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期望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和社区为主,占比约97%。这意味着对“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有需求的老人,将占到老年群体的绝大多数。 采访中,我们收集到的有关医养结合目前存在的堵点,主要包括“医”与“养”的资源没有统一协调、服务收费水平偏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人才短缺、医疗服务提供有限等几个方面。有专家指出,医养结合难题的关键来自于国内门诊机构的羸弱,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难以方便地获得门诊服务和上门服务。 这个观点确有实例支撑。比如采访中我们发现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全科医生,无法提供较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服务;有些医养结合机构不能提供专科护理服务;医护人员缺乏标准化能力体系,也没有继续教育和长期终生教育的机制;医养结合机构之间也缺乏连通的工作平台和互助机制。 疏堵方能解忧。国家层面,近几年一直在增加扩充医养资源,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较2017年增加近六成,而床位数达到158.5万张,超过90%的养老机构都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省级层面,我省多地正在省卫健委等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展试点,进一步增加居家社区医疗服务供给。除了前文所提的福州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之外,在三明市,有关部门将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同址规划建设,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护理,提供预约诊疗、家庭出诊,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服务。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并对已确诊就诊慢病患者免费提供39种限定的基本药物。 在厦门市,实施多年的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合“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近年来更加注重老年人健康需求,为签约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慢病患者延长处方用药、优先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等“多快好省”品牌服务。还利用基层云平台对慢病患者进行分标管理,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区分出来,进行健康评估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干预和健康教育。 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确定首批174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我省龙岩市长汀县新桥中心卫生院、厦门莲花医院、三明市大田县医养服务中心、漳州正兴新来福养护院等4家医养结合机构入选,将借助国家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获得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康复指导,以及会诊和转诊服务。我们相信,随着我省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更加深入细致,在家养老终将得以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