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从麻风院,到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再到皮肤病防治院……近日,福州市皮肤病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邀请多位老院长、老领导讲述了医院风雨兼程的发展故事,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医院发展沿革进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后,医院主要工作就是麻风病防治。”现年93岁的原院长倪丕佳说,在“闻麻色变”的年代,时任副院长周秉德为了解麻风病的传染机制,曾将患者的血液注射到自己体内。 为了让麻风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医生们在医治病人之余,还轮流给患者上文化课、算术课等。“正是这群麻防人,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亦医亦师守护着麻风病人。”倪丕佳说。 “医院的发展就像是‘人’字,越来越细的一撇是麻防工作,越来越粗壮的一捺是皮肤科的发展。”在麻防一线工作30多年的市皮肤病院原党委委员、防治科科长王雪强介绍说,1970年5月皮肤科门诊部的开诊开创了从皮肤科门诊发现麻风病的新路子。皮肤科刚开诊时只有一个医生,时任院长金兆良带着大家“一边培养人才,一边拓展业务”,随着医院有了名声,就诊人数逐年递增,大家也都知道了福州有个“西门皮肤医院”。 曾任院办主任的阮小玲今年已70多岁,1976年到医院的她做过后勤,当过护士,一直到2010年退休。让她津津乐道的除了经办招收卫生系统首位台湾籍医生,还有上世纪80年代医院创新推出的代寄药品等便民服务…… “我们几乎24小时都在医院,以医院为家。”阮小玲记得,当时医院有了自己的制剂室,医护人员自己上山采雷公藤,在操场晒药;医院盖楼时,大家在操场上接力递砖头、木料………她希望,新一辈的医护人员能学习前辈的精神,建设更好的医院。 “上世纪90年代最大的事,就是1994年医院综合楼的投用,助力了医院跨越式发展。”时任院长潘伙玉说,由于患者不断增多,原有的三层红砖楼不堪重负,就诊和拿药的患者都排到操场上,连洗衣房也被改造成收费处。在医院领导班子努力下,市里特别拨款500多万盖起了7层医院综合楼,该项目还被列为当年福州市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2008年,作为福州市第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陈阳博士被引进到医院。“当时医院不仅没有整形美容外科,甚至皮肤外科也没有,更没有合格的手术室。”他介绍说,最初为了做一个皮脂腺脓肿手术,只好把换药室严格消毒后当做手术室用…… 医技楼今年底封顶,分院得到批复开始设计……“规模越大,责任越大,我们要重新谋划定位。”郑礼宝副院长描绘了十四五愿景:要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路线,要把强势学科做强做精做专,要把薄弱学科进一步提升,要为患者提供从预防、宣教到门诊、住院规范化诊疗到后期跟踪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建党百年背后,是不忘初心,是惟有奋斗!建院70年背后,同样是一代代皮防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不怕吃苦,砥砺前行。”医院党委书记江波表示,学党史、知院史、忆初心、担使命,医院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扎实推动医院跨越赶超、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