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发布 《福建省交通强国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 提出要建设“双一流、通全球”港口群和机场群 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平潭机场 也包含在规划内 大家注意看是“机场群” 也就是说数量不止一两个 除了常见的机场 还将建设国内一流枢纽 海上机场、水上机场 …… 根据福建近年的规划 至少有10个新机场 那么 平潭机场具体在哪? 一起来看看 ▼▼▼ 平潭海上机场 按照早前规划 平潭机场 建设范围 东至澳前东海岸 西至平潭岛环岛东路 拟选址为 澳前大沙屿和小沙屿 这个区域大部分是海洋 预计未来建设要填海造陆 相当于在海上建设 此外 平潭机场还计划结合 “通用航空+旅游观光”模式 推出一批空中游览飞行观光路线 促进通用航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让我们一起期待 未来属于平潭的 海上机场吧~ 《福建省交通强国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主要目标 全面建设沪深、杭广、京台、福银、厦蓉5条国家级通道和泉吉、湄渝、宁南、浦武、福龙、厦南6条省级通道,形成“三纵六横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重点强化其中贯通南北、联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两纵五横”大通道(5条国家级通道和泉吉、湄渝2条省级通道),构建福建“211”交通圈(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福建省综合交通加速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国家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战略支点、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支柱、两大协同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实现“一核三支”战略目标。 ——到2025年,完成交通强国试点示范任务,交通强国先行区建设卓有成效,全面建成“两纵五横”大通道,初步形成“三纵六横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福建“211”交通圈,现代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发展协同性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运输市场统一开放有序,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新成效,生态友好、开放融合、智慧高效的交通运输组织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六个更加”,即网络设施更加先进可靠、运输服务更加便民惠民、绿色交通更加低碳环保、智慧交通更加创新融合、安全应急更加快速有力、行业治理更加规范高效。 ——到2035年,建成交通强国先行区,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三纵六横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形成福建“211”交通圈,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和两岸往来的便捷枢纽,为福建省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新局面提供坚实交通基础保障。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福建新篇章,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建设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 1.建设“高品质、大容量”交通快速网。加快推进温福、漳汕、昌福厦(金)高铁及温武吉铁路、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赣龙厦高铁等项目研究,拓展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的高速铁路进出省通道,推动重点港区直联内陆铁路货运通道;高速公路优化存量、做优增量,完善“六纵十横”骨架网,推进沈海、京台、泉南、福银、厦沙、厦蓉高速等瓶颈路段扩容改造,推动金门及马祖通道建设;壮大以厦门港、福州港两个主枢纽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港口群,打造福建“轨道上的机场群”,形成对接长三角、粤港澳,服务中西部,便捷连通两岸,覆盖省域主要发展轴带,顺畅高效的“三纵六横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到2035年,铁路网总里程超7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约4600公里;高速公路总规模8500公里左右,实现县城快速通地市和扩大服务乡镇范围。 2.建设“强引领、多支撑”交通干线网。普通国省干线完善网络、提档升级,以福州、厦门为核心,辐射其他设区市,实现县县互联、通达所有陆域乡镇、连通重要景区和枢纽等节点,加快形成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强核心引领、多中心支撑的干线公路网。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规划建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实施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有条件地市开展轨道交通线网等前期研究,推动泉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实施,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快速干线网络,与干线公路和轨道衔接,打造两大都市圈便捷快速通勤交通网络。到2035年,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形成“一环、两网”的总体布局,里程超10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2万公里左右,覆盖所有乡镇;实现90%陆域乡镇和重要旅游景区30分钟便捷通高速公路。 3.建设“广覆盖、惠城乡”交通基础网。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公路进村入户,构建“畅、安、洁、优”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加强农村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具备旅游、农业作业、应急救援等功能的通用机场建设,基本覆盖省内所有县级行政单元,构建全省30分钟应急救援网络。到2035年,全省农村公路规模15万公里左右。 4.建设“双一流、通全球”港口群和机场群。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和机场群,重点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厦门邮轮母港建设,建设福州国际深水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强化各港区交错发展、互补发展,全面提升重点港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港口、城市、产业“三群”联动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大宗货物转运基地;积极推进全省机场布局优化调整,高标准建设厦门翔安、福州长乐等运输机场,形成以厦门、福州机场为核心机场和国际枢纽,以泉州、武夷山机场为中心机场和区域枢纽,以龙岩、三明机场等支线机场组成多层次的运输机场体系。厦门航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机队规模和服务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5.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立体互联的四大枢纽集群,将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两个枢纽集群打造为国际性综合枢纽,突出南平-三明、龙岩内陆片区浙赣闽粤交汇优势,打造为全国性综合枢纽。重点打造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武夷山机场、福州南站、厦门北站、泉州东站等集“空铁公”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全省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便捷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到2035年,打造20个左右综合客运枢纽和30个左右综合货运枢纽,共同形成多节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二)着力打造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通道 6.加快“一带一路”主通道建设。加快形成贯通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东盟、亚欧大陆等六条陆路国际运输大通道。以“海丝”航路为核心,建设至印度洋、欧洲、南太平洋、美洲等方向的海上互联互通国际运输大通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通道;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形成福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多中心多向辐射的交通运输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7.推进“丝路海运”和“丝路飞翔”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丝路海运”国际航运品牌,组建平台运营公司,深化“丝路海运”港航联盟合作;优化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进一步拓展台湾、东南亚地区货源,增强揽货能力;实施“丝路飞翔”工程,进一步扩大和织密国内国际航线,强化空中中转功能。依托福建自贸试验区,建立更高水平的航运对外开放制度,提升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功能和影响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交通体系。 8.深化闽台交通融合发展。落实“新四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联通、行业标准共通,促进两岸应通尽通。加强对台开放口岸建设,完善滚装码头布局;推进闽台陆路联通方案研究,持续加强“台海通道”技术储备,加快金门、马祖通桥工程大陆侧建设。加强闽台海上运输合作,推进两岸海铁联运,促进海峡两岸港口群融合发展;提升“小三通”服务品质和品牌效应,巩固发展闽台客滚运输,加密客运航线;打造闽台空中快线,拓展对台航班航线。 (三)着力构建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9.提升优质经济出行服务。构筑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区际快速客运服务,提高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轨道交通通勤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推广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打造旅客联程运输系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客运枢纽与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无缝对接。 10.发展绿色高效现代物流。优化运输结构,加快“公转铁”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港口和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互通、服务区、铁路和城市(际)轨道交通场站、机场临空产业园区配套商贸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航空货运效率,推进专业化物流发展,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11.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全福游、有全福”交通旅游品牌建设,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建设福建省蓝色邮轮海洋旅游带,打造滨海旅游风景道,推进“交通+自驾游”发展;大力推广共享出行等新型客运服务模式,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指尖出行”服务系统;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打造网络货运、快递电商等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快递扩容增效和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无人机(车)物流递送、城市地下物流配送等。 (四)着力发展集约环保、数字引领的绿色智慧交通 12.推动绿色交通生态环境“高颜值”。加强土地、海域、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用地用海用岛效率;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等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开展绿色交通工程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建设绿色交通廊道。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13.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应用。加强节能与新能源等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充分应用“数字中国”平台,完善福建智慧交通云,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流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 14.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实施智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主要城市道路、公路、水路重点路段、航段和枢纽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覆盖。积极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马尾区、福州滨海新城、莆田湄洲岛等地建设“5G+车联网”,开展智慧高速、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铁路等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智慧邮政建设,支持快递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五)着力健全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体系 15.提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和标准化福建品牌;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16.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交通装备、工程第三方认证制度;强化“联网联控”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辐射周边省份卫星定位数据共享。 17.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完善征用补偿机制。构建自然灾害交通防治体系,建立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机制,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 (六)着力完善规范高效、便民惠民的行业治理体系 18.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重点领域简政放权,实行“减证便民”,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及电子证照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许可(备案)“掌上办、不见面”网购式政务服务;探索更加有效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助力“四好农村路”建设。 19.创新驱动行业改革。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制定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科技执法,加快重点路段车辆动态检测技术监控等项目建设,尽早实现公路超限超载治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控一张网”新格局;完善运输市场规则,建立第三方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开放、统一透明新型监管机制。 (七)着力推进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福建新经验 20.积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围绕“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在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力争在信用体系建设、农村物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绿色港口发展、工程品质关键技术攻关、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到2022年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2025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并推广实施。 21.全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全面贯彻省委关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决定,积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走廊经济带”“临空临港枢纽经济区”,加快建设“两岸融合”的台海通道、“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枢纽、“干支协同”的公铁路网、“全球互通”的丝路联运、“以城带乡”的农村交通和“智能互联”的智慧交通先行区等工程,发展高效协同的现代物流,努力打造厦门和福州机场综合枢纽、“丝路海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轨道交通+TOD等示范工程,力争到2025年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发展模式,形成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福建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发改委牵头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根据发展重点适时调整完善相关省级支持政策,推动先行区创建各项任务落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发改部门要在本级政府领导下,细化工作任务举措,切实推进先行区创建。 (二)落实要素 强化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对福建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加强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按照补改结合原则,实行耕地数量、粮食产能和水田面积3类指标核销制落实占补平衡。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推行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三)着力推进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指导、人才支撑、示范项目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建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点工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工作部署,切实把“五个一批”作为抓项目的重要工作方法,推动储备项目及早谋划生成、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施工进度,已有项目主动增资扩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