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又是一年开学季,南滨故土暑气未消,宁夏西吉县的昼夜温差已攀至18℃,早已克服干旱大风气候的杨明,在西吉迎来她的又一个教师节。这是她的第26个教师节,也是她在宁夏支教的第8年,如往常一样,她是在讲台上,和课本、板书、学生们一起度过。 西吉在2020年11月脱贫摘帽,是宁夏最后一批退出贫困序列的县城之一。来自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老师杨明回忆起刚刚来到西吉的情形。2014年9月,听说要去西部支教,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西吉县海拔2000多米,一到西吉,干旱的气候就让她嘴唇开裂、流鼻血、拉肚子,夜里失眠。饮食差异、当地方言听不懂,也成了她初来乍到的挑战。 不轻言放弃的杨明,很快克服水土不服,适应了西吉的生活,并且快速掌握了当地方言。杨明笑称,现在自己已经是半个西吉人。原本只有一年的支教时光,为了学生一句“杨老师,我们可喜欢听您的课啦,您一定要早点回来啊”,杨明一年年接连“续约”。此后每年9月开学季,她都如约而至,回到熟悉的学校和讲台上。 莆田老家也有杨明的牵挂。“家里有年过八旬的父母需要照顾,儿子上学也需要我。”但每当想起西吉中学里孩子们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杨明又犹豫了。年迈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师,他们看穿了杨明的心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身子骨还硬朗,大山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你。”就这样,在家人的支持下,第一年支教结束后,杨明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援宁支教路。 杨明深知,能够为这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有知识。因为西吉艰苦的生活条件,6年来,杨明目送了许多支教者踏上返程的路。忍受着孤独的煎熬与艰苦的环境,她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不问苦乐地践行着自己的责任。 杨明支教的科目是宁夏西吉中学高一英语,“相比于东部地区,这里的孩子们基础较差,师资力量也薄弱”。为此,她一心扑在教学上,致力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她创新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将当地英语教学从“哑巴式”变为互动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今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多年来,杨明所教的495名学生中,有320名考上了大学。 杨明每次支教期满,就申请再延续一年。割舍不了的师生情一次次挽留住了杨明。她回忆说,每年寒暑假从西吉中学回福建时,两个班90名同学排成一队长龙,从宿舍一直排到校门口送她离开。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她看到了朴实的谢意,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杨明常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西吉中学王燕同学因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杨明时常亲手做饭给她吃。王燕学习更加刻苦,原本英语不及格,最终考上大学的英语专业。 西吉中学的伏彬同学接连几天旷课,为了摸清原因,杨明爬坡过坎,花了大半天时间到他家家访。在了解了因母亲出走、父亲多病,使得他萌生了辍学念头后,杨明彻夜难眠,随即向有关领导汇报,落实捐资助学事宜,伏彬最终重返校园。 在西吉,杨明认了一个干女儿娜娜。娜娜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她,杨明认娜娜作干女儿,不仅在物质上提供帮助,还在精神上鼓励她。去年,娜娜顺利考上大学,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自己的“福建妈妈”。 杨明还积极对接莆田市教育局组织捐款,募得款项用于资助宁夏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添置教学设备,多年来共募集款项53万元。 7年来,杨明把满腔的爱和希望都种在这片西部大地,连续4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2020年7月3日,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作为援宁群体中的一员,杨明倍感自豪,她说:“能够为闽宁协作奉献一份小小的力量,我感到十分荣幸。很多孩子都选择回乡建设,发展宁夏,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我想这是支教最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