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桥:金龙卧波 万初升摄 曾在福州西湖之滨工作生活长达28年,或晨跑沐朝霞、或散步踏夕阳,几乎每天进园打卡,以致对其风景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直到搬离若干年后,偶尔入园逛逛、手机拍拍,却不无惊奇地发现,其实这里也有“诗和远方”。 福州西湖面积不大,桥却不少,虽无官方确切数据,估摸大大小小不下几十座,而且形态各异、桥“段”连连,成为景区一道靓丽风景线。若不信,且随手机“桥”一瞧。 西湖的桥是历史之桥。一座“仙桥”连古今。进入西湖公园大门,跨过长长柳堤上的“仙桥”,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脚踏回1700多年前。 我仿佛看到,身着长袍的郡守严高正挥汗如雨开凿西湖,引来西北诸山之水囤于湖中,灌溉西湖周遭一畦畦农田菜地,从此万亩田园瓜果四季飘香; 我仿佛看到,子承父业的闽王王审之次子王延钧继位后,大兴土木兴建闽王朝的御花园,从此西湖之滨的水晶宫璀璨夺目,园内一座座亭、台、楼、榭活色生香,令人目不暇接;我仿佛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丧父守制期未满,毅然挺身而出,鼎力主持西湖修浚工程,将北湖至西湖四边砌起石岸,从此人为侵蚀霸占被制止,偌大西湖面积被保全,家国情怀世人景仰。 八仙桥:仙女下凡 万初升摄 西湖的桥是发展之桥。从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将西湖辟为公园时的3.62公顷,几经扩建,到如今占地面积45.51公顷,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 君可知四桥缀起主景区?徜徉在福州西湖公园,除了古色古香、鸟语花香,映入眼帘的总是碧波荡漾、跨不完的总是一座座仿古桥梁。高空手拍照片清晰地显示,湖中开化屿、谢坪屿、窑角屿3个小岛,通过柳堤仙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湖中园、园中园,犹如三块翠玉镶嵌在一池碧水之中。 君可听大梦松声桥传远?时代发展的脚印清晰可循。2009年,一座“雄兵桥”,将搬迁后的原福州动物园、湖头街及岸边绿地纳入大西湖景区,人们仿佛从阵阵大梦山的松涛声中感受到梦山阁、西湖社、西湖书院等明朝建筑古典园林的神韵悠悠。 君可见一桥挽起姊妹园?左海公园,紧邻西湖公园而建,姊妹相邻不相往。2014年,一渠凿开咫尺天涯。一座“翠浪桥”,左手牵西湖、右手牵左海,挽起的是姊妹手,连接的是同胞骨肉情。 西湖的桥是文化之桥。桥无论大小,座座可溯源、座座有故事、座座蕴内涵。 “石文化”通过桥体现。福建山多石多,西湖的桥梁用材造型大多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不仅表现鲜明的福建地域特色、民俗特征,还展示丰富的历史韵味与记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古石桥有关的地名、桥联、桥诗、桥碑、桥亭、石雕、石刻等也独具内涵。“飞虹桥”头,一块“击揖”石碑耸立百年,许世英反对复辟、驱逐列前、收复失地之心昭然若揭。 古文脉通过桥连接。一座“玉带桥”,连接起坐落于窑角屿的福建省博物院,是全省展览中心,拥有展品10万件之多,馆前矗立一座林则徐铜像,凭吊瞻仰者每天络绎不绝;一座“翠浪桥”,追踪溯源,“翠浪”两字竟取自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赞颂福州西湖的词作《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开篇句“翠浪吞平野”。 古诗文通过桥汇聚。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已,经常漫步桥头吟诗作画。宋代辛弃疾游览后留下的“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佳句,至今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林则徐重修西湖荷亭留有诗句:“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 啊,无桥不西湖,无桥不世界。 飞虹桥:晨曦微露 万初升摄 仙桥:柳色阑珊 万初升摄 翠浪桥:平湖若镜 万初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