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有“福”】古蒸鱼燕:守正创新 让非遗走进大众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卢金福 | 时间:2022-01-28

古蒸鱼燕非遗传承体验店揭牌。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市民在品尝食品。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厨师在煮古蒸鱼燕。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1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新春临近,今日上午,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蒸鱼燕在福州三坊七巷开设了非遗传承体验店,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走进古蒸鱼燕非遗传承体验店,记者看到,店铺设计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熔古铸今。区别于传统非遗零售商店,拥有多元化的体验场景,通过“舌尖”体验,带动“指尖”消费,线上线下的一站式非遗生活体验馆,以非遗技艺和前沿思维赋能,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

据了解,古蒸鱼燕主要食材取自生活在连家船民海钓的青鳗鱼,只留中间背脊部位鱼肉,顺势刮鱼肉,去掉刺、皮、鱼头和内脏,最后将剔好的鱼肉剁碎,放入古法器具内加入适量的食盐,反复搅拌成为细腻均匀的鱼浆。其次是淀粉,山园地生产的番薯淀粉是鱼燕皮的首选,制作者以6:4的鱼浆淀粉配比,将鱼浆反复推揉至劲道有弹性,再搓成长条型,按比例切成小段。用擀面棍擀成适当大小的鱼燕皮,内馅的精准选材将更好的诱发出鱼燕的鲜味。

“古蒸鱼燕技艺能保留至今,品质制作不断创新至关重要。”古蒸鱼燕非遗技艺第九代传承人林道球说,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断探索、总结、改进,无论是工艺或者食材选用、混合,都形成了最后的标准——品质与匠心。

林道球表示,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他亲眼见证了那些在角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焕发全新的光彩,许多非遗技艺正在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爆品”。

“目前,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多为祖辈技艺的传承者,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不具备大众市场的开发能力。另外,因为生产制作成本过高,不具备规模化量产的能力,推广力就十分有限。”林道球说道,选择在三坊七巷开设零号店作为古蒸燕非遗展宣传以及新零售研究基地,将持续以人、货、场、文等多元化维度为核心不断创新。

对非遗的创新发展,林道球体会到,要做到“传承创新发展一致性,传承不呆板、创新不偏离、发展不停步”。他认为,非遗文创非常重要,它是古老的非遗进入百姓家庭的桥梁,在专业队伍进行系统性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家族传承技艺,融入时尚元素和本土文化信息,让非遗技艺增添更多的本域文化衍生品,以此带动非遗产业的壮大。

据了解,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也是“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更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而今,这片土壤里正扎根孕育着许多非遗项目传统的文化与古老的坊巷相得益彰迸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