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邀月赏清风,掬水话桑麻。更好的生态,不仅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也是物种与环境之间良好交互作用的“对话”基础,更是整个世界螺旋式前进的底气和动能所在。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一腔宏愿之下,国家公园建设是否如愿?拳拳初心是否经得起现实的打磨和考验?勇气和智慧的加持,锻造出多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又有多少难题需要贤人志士奋楫摆渡?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福建日报、海南日报、青海日报、四川日报、吉林日报展开跨省联动,展示国家公园建设成就,推广成功经验,破题未来发展。 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访全国人大代表黄蕾 武夷山国家公园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武夷山国家公园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谆谆嘱托:“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去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 一年来,福建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去年4月以来,发现新物种6个,累计达11个;探索出了“茶-林”“茶-草”等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设立11项生态补偿内容…… 国家公园如何创新保护机制,是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蕾尤为关注的。“南平市创新提出了实行差异化圈层分区管控机制。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围划定了425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在空间上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保护协调区、发展融合区三类。通过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扎牢‘外圈’,更好保护国家公园核心生态资源‘内圈’。”黄蕾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黄蕾代表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国家公园协调保障机制。建立包含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内的五个国家公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国务院牵头,定期召集相关部委以及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政府,加大倾斜力度,研究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同时,建议健全公益性主导下的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此外,继续深入推行差异化圈层分区管控措施。 黄蕾代表还建议,支持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创新。从组织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三个维度发力,实现全方位系统保护。推动地方政府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共管共治、高效联动机制。支持建立生态环境指标、公园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公园建设标准体系。创新生态立法机制,以法治促进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设立绿色基金、乡村振兴基金等,吸引更多人才、金融、资本注入。(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打造国家公园的海南样板 ——访全国政协委员林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鹦哥岭片区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活动的灰喉山椒鸟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任务时提到,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海南是首批设立国家公园的省份之一,我们要努力建设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打造国家公园‘海南样板’。”5日,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林安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林安持续关注的课题。林安表示,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获批设立,为海南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重要契机。 “当前,海南正在着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标志性工程,应当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林安介绍,去年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取得喜人成绩,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恢复,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有序推进,智慧雨林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发布,国家公园执法体制机制一步理顺。 “要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加强国家公园管理制度集成创新。”林安认为,应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积极跟踪落实总体规划批复,及时修改完善,力争尽快印发实施,做好修编保护、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落实保护优先理念,做好生态搬迁、环保督察和执法等工作;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把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国家公园的格局;继续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 本次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林安提交了关于制定国家公园法的建议。林安说:“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保护,将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期间,一直适用自然保护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公园设立后不再保留其他自然保护地,亟待新的法律提供保障。”(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现实 ——访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201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在青海启动;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孔庆菊深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调研工作。 4日,记者连线采访孔庆菊。她说,尽管她是首次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但真真切切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从愿景成为现实。 一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高质量完成试点阶段各项任务。 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三江源腹地,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既为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青海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园区53个行政村已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牧民从生态索取者变为守护者,成为民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的成功案例。而且,在开设“三江源生态班”、在园区内开展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坚持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使群众获得稳定长期收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黄河源玛多云享自然特许经营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在开展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的同时,带动当地牧民就业增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建设红利正在叠加放大。(青海日报记者 宋明慧) 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出台跨区域保护政策 ——访全国人大代表毛珍芳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 四川日报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洪雅片区监测到的大熊猫 四川日报供图 “加快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配套政策。”5日,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元根村党支部副书记毛珍芳,提出了这一建议。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试点区域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中国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四川的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八成以上,涉及原有自然保护地64个。自试点以来,四川片区完成廊道植被恢复68平方公里,不仅保护了大熊猫,也让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得到“伞护”。这是我国首次以“伞护物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主要完成了跨区域的统一保护、加强栖息地修复和联通、促进野外种群复壮等工作。试点通过整合6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了原来各个保护地之间互不联通、存在着保护空缺的问题,形成了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跨区域保护。此外,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流域生态修复等一些重大工程,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越来越好。而通过救助大熊猫异地放归、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方式,野生大熊猫种群越来越大。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配套政策暂未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毛珍芳举例说,G351夹金山隧道建设项目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夹金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宝兴河珍稀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等五类自然保护地审批手续办理,审批时间长,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为此,她建议,加快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只保留保护等级最高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区域和管控措施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政策执行;加快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退出补偿政策,提高山区县的中央、省级补偿标准;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因技术、历史原因引起的数据、图件与现状不符等问题,按照遵照现状的原则,报林业部门审批后一次性纠正。 一些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也联名建议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具体建议包括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加快建立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探索野生动物保护新路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1998年—1999年的中俄美三国专家联合调查显示,东北虎、东北豹两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种族灭绝的危险。随着近些年中国自然保护力度的加大,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数量有了一定提升,但是整体仍不容乐观。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仅承担着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的重大使命,还承担着探索野生动物保护经验的责任。 2017年8月19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在吉林长春挂牌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体位于吉林省,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规划面积14065平方公里。 2018年2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挂牌。北师大投资约1000万元,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500平方公里开始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的测试,集成现代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对东北虎豹、野生动物以及人类活动信息和动态的实时监测。小范围内试验成功后,中央财政陆续投入了约5亿元,将这个系统在园区内推广。如今,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已安装近3万台红外相机,覆盖面积1.2万平方公里。这套系统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够实现国家公园大面积全覆盖的实时监测系统,不仅可以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还能做到土壤、水质、空气等传感器的生态因子采集回传,以往需耗费一年的数据采集工作量缩减到一天。 2017年成立试点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每年都开展全域内清山清套和打击偷盗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开展反盗猎巡护50414次,巡护总里程23.09万公里,清除猎具近2万个,猎套遇见率较试点前下降97.67%;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破获盗猎等野生动物违法案件73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92人,拆除、清理违规放牧围栏464.8万延长米;救护野生动物315只(头)。 最新数据显示,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由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并呈现明显向中国内陆扩散的趋势。(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刘帅 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