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福建日报网事版(12版)主要稿件: 国际友人话“福茶” 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揭序幕 东南网5月27日讯(本网记者 杜青 王文青)5月23日下午,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国际茶日”座谈会在福州举办。座谈会正式拉开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的序幕。 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福希玮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匈牙利等10余个国家的在闽国际友人和在闽华人华侨代表、闽榕茶业等茶企代表参加。该座谈会主要就“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福茶”文化在世界推广等议题展开分享并在现场品鉴“福茶”。活动致力于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推动“福茶”和“福茶”文化走向世界。 福希玮在会上表示,茶业贸易和茶文化的广泛交流将中欧人民联系在一起,品味“福茶”,感受“福茶”文化,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福茶”文化交流互鉴活动。 来自俄罗斯、法国等地的国际友人认为座谈会非常有意义,它借助“福茶”这个媒介,以茶会友,将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匈牙利的在闽华人华侨代表分享了对于“福”文化和“福茶”文化的感悟并表示,今后,将“以侨为桥”,积极向世界各地传播“福茶”文化,讲好“福茶”故事。 “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在海内外反响热烈,第三届论坛将于6月28日在宁德福鼎市举办。 “福”文化走进美国掀热潮 “福”文化走进美国格伦瑞奇高中。 “福”文化走进林登市政府,德里克市长(右二)现场品鉴“福茶”。 美国格伦瑞奇高中学生现场学习中国传统剪纸。 图片依次为东南网特约记者 梅子华、刘伟、白水 摄 东南网5月27日讯(本网记者 杜青)借5月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活动契机,近日,福建日报社东南网美国站与林登市政府、新泽西州圣彼得大学、新泽西州格伦瑞奇高中、新泽西华人联合总会、新州中国日、大纽约地区福建学生学者联谊会、新泽西州中文教师学会共同举办“2022首届‘印象福建周’”,4场系列活动在美国掀起热潮。 该系列活动主要在美国知名高校高中、纽约时报广场和林登市政府举办,通过“福”文化图片展及分享会、剪纸互动、茶艺表演及“福茶”的品鉴、福建特色美食品鉴、写“福”送“福”、送虎年“福”公仔等多种形式,让参与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福”文化和“福茶”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更多地了解福建,感知中国。 “印象福建周”首先在圣彼得大学举办,拉开“福”文化走进美国的序幕。接着活动走进林登市,市长德里克在致辞中说:“林登市的学生曾到访福建感受到福建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和我们的朋友(东南网)一起来庆祝。我感谢他们通过图片、茶艺、剪纸和福建特色美食与我们分享他们对文化的领悟。”福建“福”字图片亮相首届“亚太裔传统文化大游行”活动,成为最亮丽风景线。在格伦瑞奇高中的活动现场,共有超600名当地高中生参加,学生们纷纷被“福”文化,特别是剪纸技艺和“福”文化图片展吸引,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 东南网上线新媒体网络专题《闽山闽水物华新》 东南网5月27日讯(本网记者 周冬)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近日,东南网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特别推出新媒体网络专题《闽山闽水物华新》,走进福建,感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定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的决心。 专题页面简洁大气,首屏要闻区及时呈现最新最热的新闻,版块区分清晰明朗。“我们的新时代”子栏目,通过年轻人的视角,以征集短视频和摄影作品的方式,讲述他们不负伟大时代、勇于筑梦追梦的精彩故事;子栏目“老区新貌”,讲述闽西革命老区在医改、林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探索经验,展示老区新风貌新变化。同时,开设“融媒视角”版块,加大推送东南网原创海报、H5、微视频、VLOG等新媒体产品,增强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全媒体化报道。 截至目前,专题共发布《宁化:弘扬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漳平:特色农业铺就致富路》《武平:绿色群山成为百姓“聚宝盆”》《福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再出发 让绿色群山成为幸福靠山》等稿件67篇,并于各平台同步推送,社会影响力较大。 此外,专题还保留了“追寻印记”“伟大变革”“辉煌十年”等子栏目,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展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变化等,并将于后期陆续推出。 扫码浏览专题 看福建古代“黑科技”如何惊艳世界! 东南网5月27日讯(本网记者 陈虹虹)提起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你能想到什么?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其他是不是想不起来了?其实,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数百年前,人们在没有电子导航的情况下,是如何漂洋过海抵达目的地的?古人借助什么进行天文观测?古画中隐藏了哪些重要发明?东南网特别推出《福闻话·工艺文化|看福建古代“黑科技”如何惊艳世界!》,一起聊聊福建古代那些实用的“黑科技”,近距离感受古人的智慧。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罗盘、通天神器水运仪象台……纵观历史长河,这些让人顶礼膜拜的古代“黑科技”蕴藏着无数福建先人的智慧,古代科学家们在航海、天文等方面惊为天人的创造力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非凡能力令人叹服,他们善于创造与发明的背后是无数严谨的研究和千百遍的试炼。虽然隔着时光的距离,这些古代的“智慧结晶”值得这片土地上的人感到自豪与骄傲。 科技推动人类的发展,回首古人,数不清的科技发明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后人留下了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 “你说我听,我说你知”,《福闻话》带您知闽,更懂闽。今后,《福闻话》专栏将持续为读者带来好看、好听的“福”文化融媒产品,让外地游客了解福建,也让福建人更钟情、更热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扫码浏览本期《福闻话》 探秘科普博主郑霄阳的“昆虫世界” 在研学活动中,郑霄阳(左一)为小朋友讲解昆虫知识。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5月27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近日,东南网策划“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系列报道,选取多个新兴行业内的代表,走近他们,请他们讲述新职业背后的故事。 蟑螂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你见过用“屁股”呼吸的生物吗?什么样的虫子竟然有资格登上展览馆?…… 这些针对昆虫的新奇发问和解答,把科普知识拍得如同悬疑剧的视频,来自福州一位本土科普视频类博主“小阳的昆虫世界”。他创作的昆虫科普视频,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有趣的内容受到广大粉丝喜爱,目前全网粉丝已超过361万。网友评论说,看他的视频犹如“追剧”一般,让人“上头”。 博主名叫郑霄阳,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近日,记者走进这位博主位于福州仓山区的工作室,探寻“小阳的昆虫世界”背后的精彩故事。 科普视频有趣有料 大受网友欢迎 郑霄阳是位“90后”,见面时,他的装束和科普短视频里一样:戴着黑色的鸭舌帽、黑框眼镜,但是说话没有视频里那么急促。采访间隙,他把手伸到工位后面,往旁边的玻璃缸里一抓,拿起一条绿瘦蛇,一边把玩一边告诉记者:“这种蛇没有毒,不会咬人,可以摸一摸它的皮肤,很滑。”交谈间,绿瘦蛇在他的手上轻轻蠕动,犹如宠物一般温顺。 记者注意到,郑霄阳创作的科普视频不仅内容涉猎广泛,而且充满趣味。“昆虫版《演员请就位》,现场实拍十大伪装生物”“揭秘,这是什么动物?竟然有三只眼”“我竟然做了一个‘三十万’的蝴蝶标本?!”单单看这些标题,就能激起人们观看视频的兴致。在视频的拍摄手法上,他借鉴了《科学探秘》的风格,在视频开头留足悬念,到视频最后才解开谜底,全程都让观看者保持一种期待感,这种体验应该就是网友所说的“上头”吧。 有网友说,看“小阳的昆虫世界”的视频,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娱乐放松。网友曾向他发问道:螳螂真的会吃掉“丈夫”吗?郑霄阳在视频里通过试验发现,雌性兰花螳螂并不会吃掉雄性兰花螳螂。但郑霄阳也表示,在大自然里,雌性螳螂有时会吃掉雄性螳螂,那通常是在雌性很饿,或是雄性太过冒失的情况下出现。网友想知道癞蛤蟆(蟾蜍)到底有没有毒?郑霄阳在视频里介绍,癞蛤蟆确实有毒,在它的皮肤下面,特别是在它眼睛后面的这两个鼓包里,储存着像牛奶一样的毒液。但是,除非人们把蟾蜍的毒液吃到肚子里去,否则,如果只是靠近或接触到它的话,并不会中毒,所以人们大可不必担心,也没有必要去害怕或者伤害它们……这些知识,通过郑霄阳寓教于乐的讲述,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些昆虫你是怎么认识的?”一些网友很好奇郑霄阳是如何掌握昆虫的“知识密码”的。郑霄阳说:“除了靠长期的知识积累,我还会不断地学习。我在野外拍摄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昆虫,回来就会翻阅相关书籍或者上网查询。” 从小痴迷研究昆虫 分享自然魅力 “对自然界小动物的喜欢程度已经达到了热爱甚至是痴迷。在他眼里,那些都是宝贝。他甚至晚上12点半还要跑回办公室看看,担心他的小动物当晚生宝宝。”他的同事这样对记者描述他。 刚走进郑霄阳的工作室时,记者“惊呆”了:这间15平方米的房间像个小型的动物世界,满柜的昆虫标本,地上养着兔子,桌上摆着小螃蟹、小蝌蚪、绿瘦蛇,桌子边上的塑料盒里还“住着”各种壁虎、螳螂、锹甲…… “这个房间里大大小小至少有近万种动物,包括标本等。”郑霄阳说,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昆虫。每次谈到昆虫,他的眼里就会“放光”:“走进这些小昆虫的世界,就像逛自己的朋友圈一样。”上小学时,郑霄阳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七星瓢虫受到攻击时分泌的黄色液体是从“膝盖”出来的,“而且是辣辣的味道”。这种热爱一直伴随着郑霄阳的成长。他大学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却凭借“昆虫达人”的特长,投身营地教育的领域,进行自然研学、举办昆虫展,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也认识到自然的魅力,扩宽认知的边界。2020年,他进入短视频领域,希望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将自己眼中的昆虫世界分享给更多人。同年,他加入福州的畅玩集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短视频博主。 郑霄阳介绍,在未来,“小阳的昆虫世界”计划在内容中加入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符号和元素,在带领大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