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是一颗小小的粽子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王福平 | 时间:2023-06-16

image.png

范希菊主抓调馅、包粽子,掌控着家族粽子的纯正味道。她调的豆沙馅和肉馅味特别到位,附近居民都喜欢吃她包的粽子。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季节。

记得小时候,父母被下放到闽北山区的顺昌余墩伐木场,我也成了大山里的孩子。每当端午节来临,我总喜欢跟着母亲到后山上采摘粽叶。粽叶长在毛笔粗细的细竹上,母亲反复交代,一棵竹子只能采末梢下面的那两三片新叶,太老的叶子没有香味,包了粽子也容易破裂。

等到端午节前夜,母亲吃完晚饭便忙碌起来。粽叶洗净、煮透,糯米淘洗后放入草木灰碱水里浸泡。那时家庭经济拮据,可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会想尽办法,从城里弄来几斤猪肉,叫母亲包上三种粽子——花生红豆粽、豆沙粽和闽南味的肉粽,让我们过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一早起床,整个屋子弥漫着浓浓的粽香。我迫不及待地直奔厨房,凭着历年贪吃的经验,一眼认出那串泛着油光的粽子肯定是肉粽,便狼吞虎咽地咬下几个,撑饱了肚子,还藏了几个放进书包。直到今天,这份记忆都这么美好,这是母亲的味道,这是永远的怀念。

前不久,应约到廊桥之乡寿宁县采风。据当地文人缪先生介绍,寿宁人有提前一天过端午节的习俗。清代诗人柳遏春在《官台山怀古》一诗中描述:“胜算安排一着先,艾旗蒲剑凯歌旋;千秋今节成佳话,仍过端阳早一天。”写的便是寿宁民间农历五月初四凌晨祭祖过端午节的风俗。每到那时,百姓便从廊桥上扔下粽子喂鱼,纪念在明朝官台山战役中奋勇剿寇的英勇乡民,一并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县城梅溪河上,有一座始建于1457年的廊桥叫“升平桥”,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桥边有一家粽子店,店主人范希菊今年71岁,她的母亲在民国初年便开始包粽子。范希菊从母亲那里传承了这份手艺,如今年事已高,将店里的日常业务交给女儿李玉英来打理,自己则退居后屋主抓调馅、包粽子,掌控着家族粽子的纯正味道。

粽子店在第三代传承人李玉英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快到端午节了,粽子供不应求,李玉英一家忙得几夜难眠,包的粽子都来不及煮。有人干脆直接买生粽回去,自己煮了再寄给远在他乡的游子。小小一颗粽子,寄托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寿宁的粽子要用大片的箬竹叶来包,呈四棱角状。用来送人的粽子,每10个为一提,其中要有一个粽中包小粽的‘消息粽’。相传,消息粽始于当年官台山平寇的故事。”我们似乎很有缘分,范希菊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侃侃而谈,“我家的肉粽做法有讲究,馅肉要挑选当地的土猪肉,再放老酒、糖、盐、味精等腌制一会儿,跟你们闽南的烧肉粽有点相似。”

她拿了一颗亲手包的肉粽让我尝尝。闻着这诱人的粽香,我欣然接过了。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糯米和猪肉馅裸露了出来,趁热咬上一口,香甜嫩滑,嚼劲十足——那是童年才有的味道。

恍然间,仿佛坐在面前的就是我的母亲,她慈祥地注视着,看着孩子美美地品尝着她亲手包的粽子……

(王福平 文/图)

image.png

更多内容 扫码读图

image.png

粒粒糯米包裹着肉香,美味便出自这饱经沧桑的双手。

image.png

包粽子讲究手法,把粽叶两端向中间折起来,压实,再用棕榈叶制作的扎带捆绑结实。

image.png

根据寿宁当地风俗,范希菊从廊桥上扔下粽子喂鱼,纪念在明朝官台山战役中牺牲的英勇乡民,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image.png

始建于1457年的廊桥“升平桥”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至今仍在为人们遮风挡雨。当地老人经常聚在这里休闲聊天。

image.png

用来包粽子的竹叶产自毛笔粗细的细竹,而且只能采末梢下面的两三片新叶。

image.png

包粽子时,要准备好用草木灰碱水泡过的糯米、豆沙馅团、煮过的粽叶和棕榈叶制作的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