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走出去”寻迹非遗韵味 “传下去”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立庆 | 时间:2023-07-14

东南网7月14日讯(通讯员郭勤 本网记者 张立庆)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4日至6日,福建江夏学院“追寻总书记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星火实践队来到三明市,先后走访了大田村、大源村、万寿岩,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畅聊“蚯蚓灯”文化,置身千年古村细看傩舞表演,于史前遗存中寻找远古记忆,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和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寻迹非遗文化 让青年与热爱相遇

7月4日,实践队来到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听非遗传承人黄茂生讲述“大田蚯蚓灯”的故事。同学们在亲身体验蚯蚓灯的制作和访谈中了解到,黄老先生自15岁第一次接触大田花灯,已为之“痴迷”60余年。他动情地说,正月十四闹灯时,灯队随着乐器声和观灯人群的呐喊助威声,忽拉向北,忽拉向南,忽相持不动,把灯板拉成几段,当地把这称为“蚯蚓灯”,就像蚯蚓一样生生不息。他因“贪玩”爱上制灯,不仅把当地传统的几样花灯都“摸精”了,为了把花灯做得更精美,还“自学成材”学会了绘画、剪纸等等,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蚯蚓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践队员陈智霖现场有感而发:因为热爱,所以专业。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探访千年古村 赓续传统文化基因。 学校供图

7月5日,实践队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自宋以来,大源村就是明清时出闽入赣的中转站,全村人口仅700余人,至今仍保留着30余处桥梁亭阁、庙宇宗祠等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古桥群、古驿道。在戴氏宗祠,同学们了解到原来损伤、残坏、坍塌的古厝群在修缮和保护后变得灵秀清新,一排排“粉墙、黛瓦、翘角、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建筑整齐矗立,新民居和古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传统古村落的画卷。实践队员们还在村里观看了号称中国舞蹈活化石的傩舞表演,舞蹈豪放粗犷、简朴有力,同学们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新青年新的文化使命。

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供图

实践队员参观戴氏宗祠,了解古厝保护。 学校供图

追觅文明之光 践行青年使命担当

7月6日,实践队来到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逐句阅读,参观了万寿岩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角器、哺乳动物化石、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人工石铺地面以及远古动物模型等文物。离开博物馆后,实践队员们在万寿岩山顶生态恢复区参观了上个世纪采矿的旧址,在荒凉的旧矿址和周围青山绿水的对比中走进洞穴遗址,感受着万寿岩古人类遗址保护的成果,了解了旧石器时代东南沿海古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和海峡两岸古人类迁徙的线路,对于中华古代文明和族群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员杨柠激动地说:来到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三明,我们感受到了一方水土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跨越千百年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面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理解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辩证关系,传承发展号我们福建的非遗文化,赋予它们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向世界展示福建文化魅力。

实践队员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学校供图

 实践队员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学校供图

据悉,福建江夏学院星火实践队由校青马班学员、主要学生骨干组成,在校团委老师指导开展常态化社会实践基础上,奔赴八闽大地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教育,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青马学员带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下一步,实践队将整理此次调研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形成调研报告、手绘短视频、“闽山闽水物华新青马学员说”实践纪实视频等,用实践成果记录成长收获,呼吁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文化探源传承保护工作中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