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有了重磅文件。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不仅对民营经济提出新定位,而且作了一系列促其发展壮大的新部署。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就业、促进创新、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般认为,它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70%左右的技术成果及其转让,占比超80%的就业和90%的企业数量。对于民营经济大省福建来说,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丽名片。这些数据和案例充分说明,民营经济地位不容置疑、贡献有目共睹,对于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功不可没。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最近几年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准入门槛高、项目审批难等难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营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特别需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存在一些噪声杂音,或是否定弱化民营经济作用,或是贬低甚至污名化民营企业家。显然,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形势,亟需出台措施力助民营企业家打消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真心实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事实证明,提振民营经济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此次,《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同时,《意见》提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等,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家关注的诸多痛点难点问题。这些提法和举措富有含金量,无疑释放了重视支持民营经济的强烈信号,给民营企业家吃下一颗心无旁骛谋发展的“定心丸”。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可预测性,更贵在及时落地落实,倘若“慢半拍”“放在抽屉里”,必然会贻误发展良机。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就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营企业的心声,摸清楚问题症结所在,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民营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进而释放更大发展潜能。(潘抒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