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冯川叶 | 时间:2024-07-28

东南网7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各大高校学子走进农村,用所学所长,通过调研、支教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古韵畲乡换新颜 青春聚力助振兴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师生深入福州市罗源县八井村、竹里村,宁德市蕉城区雷东村、上金贝村、猴盾村,福安市虎头村、溪塔村、南山村等8个畲族村寨,开展了以“青‘村’聚力,共谋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探寻山海畲乡破茧成蝶之谜,探讨不同类型青年主体助推畲族乡村振兴的路径。

“我考察过很多村子,八井村让我觉得很有发展前景,这里有山有海有畲族文化。”罗源县85后青年林情2018年辞职返乡创业,在八井村打造了“畲乡里民宿度假区”,不仅营造了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空间,而且成为畲族村寨的“代言人”,促进八井村振兴。罗源青年美术师郑世衔返乡利用废旧老宅,创办了谷仓画院,并开创了“工厂+守艺人+文创产品+互联网”的模式,使昔日沉寂的村庄人气渐旺,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蕉城区狮子头山南侧的猴盾村里,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组织畲族青年成立“双音”传唱队,利用工作之余组织排练和演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文化血液。目前,猴盾村每周六在村中畲歌台举办“畲歌四季传唱”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精彩演出不仅展现了畲族山歌的悠扬韵味,而且助推了猴盾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

蕉城区漳湾镇的雷东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海上畲村”。昔日的雷东村道路破旧、村貌杂乱,基础设施落后,在驻村干部郑晨斌带领下,通过向上争取资源、招商引资等措施,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沥青公路修通了,畲村博物馆建起来了……雷东村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海畲文化”的临海现代畲村。

图片1.png

实践队员体验畲族“双音”

“三下乡”实践队如何为畲族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罗源县八井和竹里村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利用遥感影像地图和地理专业知识,与村干部就乡村生态环境保育、耕地资源保护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在蕉城区雷东村,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与村委干部就用地、用海分类展开讨论,提出了保护雷东水域生态,创建“海畲文化名村”的发展建议;在福安市溪塔村与虎头村的调研中,实践队就拓展乡村产业经营业态,壮大水蜜桃产业,进一步开发葡萄沟景区等问题提出了规划方案建议;而在猴盾村,调研团队在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畲族山歌唱法,体验了独具魅力的畲族“双音”,当了一回畲族文化传承人。

活动带队指导教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戴文远老师表示,青年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畲族村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乡村振兴中的华丽蜕变和青年群体此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学们也结合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专业知识,为畲族乡村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是人生成长中一次难得经历和宝贵财富。

泰宁县大田古村落迎来“新客人”

泰宁县大田乡古村落又迎来了一批“新客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他们在体验大田乡非遗的同时,也为古村落保护建言献策。

黄茂生从18岁就开始编制竹篾,是大田蚯蚓灯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泰宁县“最美非遗守望者”的光荣称号。在大田乡非遗文化传习点,黄师傅一边给师生讲大田乡古建筑的故事一边给师生示范,动作流畅而有力。在黄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也一起动手尝试竹篾编制的方法,并共同完成了古代住宅的模型。

实践队的师生们与大田乡的党员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同学们提出:“非遗文化历经沧桑而不断传承就是一种创新,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岁月沉淀的文明印记,更是一方水土的人文古韵。非遗创新不仅仅只新在表现形式的创新,还应该在其宣传方式上下功夫,巧用数字赋能,让“数字+”赋予非遗文化新活力,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片3.png

同学们也一起动手尝试竹篾编制的方法,并共同完成了古代住宅的模型

在开展实践中,实践队的师生们还到大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给广大村民带来了一场快闪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书写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船政力量。

“艺”起三下乡 社区来了非遗体验课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中华传统技艺传承实践队前往泉州安溪开展“青春筑魂,‘艺’道拾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城东社区职工子女、长者带去扎染、漆扇、树叶吹奏、剪窗花等非遗技艺体验课。

在扎染课堂上,孩子们跟随实践队员的脚步,走进了古老的民间工艺世界。他们认真聆听扎染的来历和意义,亲手体验了平铺、折叠、捆扎、点染等步骤,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实践队员们通过教学示范和现场演示,让社区长者们了解了漆艺的独特之处,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颜色,创作出专属于自己的漆扇。特别是将安溪特色“铁观音”融入漆扇设计中,更是让这份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5.png

实践队给社区儿童带去非遗体验

实践队还结合安溪县实际情况,开展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调研。他们深入社区、采访居民,了解当前非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们对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并基于专业知识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此次“青春筑魂,‘艺’道拾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安溪城东社区的孩子们、长者们带来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体验课,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村留守儿童迎来特色支教团

日前,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赴三明市中央红军村马洪村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本次支教结合大学生“七个一百”成长计划,发挥“五育闽院”建设的辐射作用,开设8门、共72堂特色课程,开展红色研学、板凳课堂、乡村文艺汇演、特色墙绘等文化活动,为50多名乡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打开新天地。

马洪村内建有福建省首座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和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体验中心,依托两馆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暖风支教团专门开设“红韵润心课”,采用课堂宣讲+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党员以及博物馆讲解员共同担任老师,通过党带团、团带少,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赓续传承红色精神。今年6月,暖风支教团入选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西柏坡志愿宣讲团,支教团成员围绕西柏坡精神,结合永安当地的红色故事,携手洪田镇政府,进一步更新、优化“板凳课堂”菜单,结合“家访”活动,以讲家常话、大白话、实在话的方式,用乡音传“党音”,让红色文化走进家家户户。

板凳课堂现场

实践队员带领儿童开展墙绘

记者了解到,支教团通过2个多月的时间精心设计出一套融合五育的特色课程。红脉启航课上,师生们一同走进红军标语博物馆,沉浸式学习少共国际师的英勇事迹;艺心拾遗课上,同学们系统学习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特点,体验自制漆艺书签,感悟非遗文化魅力;趣味运动会上,孩子们奋勇拼搏,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在旅行地理和执笔绘世界课堂中,孩子们的眼界与心灵一起出发,从世界到中国到家乡,用画笔记录家乡美景,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笃行实践课是劳动与成长的交响曲,同学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志愿的意义。

中央红军标语体验馆外,暖风支教团以逢源堂的荷花和永安马洪的小红军IP形象为主题,带领留守儿童协作墙绘。一面面墙绘,生动地展示出马洪村的特色景致,宣传了红色精神,美化了村容村貌。

实践队员们表示,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以上照片均由各大高校实践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