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县域重点产业链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我省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持续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实力、集聚水平、创新能力;加强县域重点产业链规划引导;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耦合匹配、融通协同;支持各县(市、区)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的发展3~4条重点产业链。 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省许多地方结合重点产业链群绘制产业图谱,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县域重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鼓励县(市、区)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梳理,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招商,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布局跨县域配套延伸产业链项目。 由福建日报社、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推出的系列报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本期聚焦如何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曲直之间,竹产业节节高 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龙竹科技的层板架生产线(受访单位供图) 龙竹科技的竹碗生产线(受访单位供图) 一根竹,亭亭直立,风骨挺拔,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喜爱的君子坚守之姿。 一根竹,亦可弯曲柔韧,变化多样,在科技赋能后展现出突破固有认识的全新形态。 位于南平建阳区的龙竹科技正是在这样的“曲”“直”之间,通过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的不断进步,打通了从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还带动了上游的竹子种植、采伐业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闯出了一条竹产业的创新之路。 “直中取”:坚守创新 我省现有竹林面积1845万亩,约占全国的17.5%,居全国第一。 福建竹产业去年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一根竹”撬动起了千亿大产业。 上述两组数据,背后是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换,中间所要经历的困难,龙竹科技董事长连健昌回望自2010年创业至今的历程、点点滴滴,深有感触。 每一根竹子,都形态各异——切面厚薄不均、竹节纹路不规则。由此带来的竹材难以标准化和出材率低,成为竹业发展长期以来的痛点所在。传统的竹材加工把原竹破分为20毫米左右的弧形竹片,再刨削掉大量竹材而制成竹条,出材率不到30%。 竹青、竹条、细竹条、竹黄……龙竹研发中心林远春给记者画了一张详细的竹切面示意图,来解释公司针对行业痛点研发出的带青无刻痕竹展开技术。 比起传统的竹材加工技术,带青无刻痕竹展开技术把原竹破分为更宽的弧形竹片(约100毫米),再通过软化、整形、展平等工序制成带青上下面无刻痕的竹展平板。“整个加工过程仅需刨削少量竹材,就能解决展平过程中的开裂问题。”林远春说。 出材率从20%~30%增加到40%~60%!这是一项竹材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 宁向直中取。龙竹科技迎难而上,锚定更难的材料创新领域继续攻坚克难。曾经,竹子中具有密度高、韧性好、防腐性好等特点的竹青部分,由于利用难度大往往在第一道加工环节就被丢弃。针对这一技术难点,龙竹科技研发的微薄纵向刨切技术可以实现竹片厚度从0.2毫米到3毫米的无损均匀刨切。从0.2毫米到3毫米,这一精度意味着,制取出厚度均匀、平整度好的竹青薄片和最薄只有0.25毫米的竹刨切薄片。林远春振奋于这一竹材料领域的创新:“一方面,竹青材料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拼接的竹刨切薄片可以制成无限长的规格化卷材,成为一种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新型工业竹材。” “千竿竹”皆可化为“绕指柔”。基于微薄纵向刨切技术,龙竹科技已经开发出新产品“缠绕式竹吸管”,并通过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的新产品鉴定,成为“以竹代塑”的先锋产品。 像竹子挺拔笔直地向上生长一样,龙竹科技坚守创新,持续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去年2月,龙竹科技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竹藤资源增值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批立项,是全国竹行业唯一一家承接“十四五”项目的生产型企业。2023年,龙竹科技研发投入达2350.93万元,占营收比例高达7.23%。 “曲中求”:拓展市场 “半城山水半城竹,千年建州入画来。”有着“林海竹乡”之称的福建南平,竹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把竹产业做上市的,龙竹科技董事长连健昌是第一人。 作为北交所上市企业,龙竹科技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3.25亿元。发布年报的同时,龙竹科技也发布了新的权益分派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含税),共预计派发现金红利2242.50万元。加上此次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预案拟派现金额,从2016年起,7年来龙竹科技累计派现近2.5亿元。 漂亮的营收和红利成绩单,既得益于龙竹科技“直中取”的创新坚守,也得益于“曲中求”的经营理念。 “企业要以灵活的态度面对市场的考验。”连健昌说。 材料创新领域的锐意变革,为龙竹科技的产品打开了更多应用场景。 基于微薄纵向刨切技术开发的缠绕式竹吸管,一举打破了以往塑料吸管、纸吸管的两分天下,但也相应面临着国内相关产品标准制定尚未完善的情况。“曲中求”,绕着走。龙竹科技把目标先锚定在了国外市场,当前已获得日本和欧洲的产品标准认定,实现了创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营。 从创新到盈利,这是所有科技企业都必经的“惊险一跃”。龙竹科技灵活的经营理念,无疑为这“惊险一跃”提供了强大且富有韧性的支撑。 除了缠绕式竹吸管这一类“以竹代塑”产品外,去年12月,公司利用无刻痕竹展开技术开发出的“竹材正交复合板”,成为可以替代木制胶合板的全新产品,性能相当,但在价格上更具竞争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当前,公司已开始为这一新产品“竹材正交复合板”的销售做准备,瞄准“TOB”端,打开家具板材市场。 “与研发端相比,个人认为市场端对于我们来说更困难。为了拓展市场,我们进行了跨境电商等多元化尝试。”连健昌说。 “曲中求”的经营理念,由于有硬核科技实力做支撑,也体现在了研发端的灵活多元上。对于市场反馈不积极的产品,龙竹科技就立马转向,迅速投入新的产品开发。 现在市场上畅销的竹沙拉碗,正是龙竹科技依托科技实力创新的一款产品。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出竹制品球面自动砂光工艺及设备后,龙竹科技建成了中国竹产业第一条机械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竹沙拉碗的批量生产。 紧贴市场,创新研发。龙竹科技近年来与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通过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平台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已设立国际竹藤中心“以竹代塑”产业科特派专家工作站、中国林科院竹木机械科特派专家工作站,和南京林业大学、福州大学合作建立2个实践基地。 声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调研中,省政协委员们认为,龙竹科技的实践充分说明,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委员们提出,政府科研项目要解决的通常都是行业领域的关键基础共性问题,参与政府科研项目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收获的不仅是来自政府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资助和税费优惠政策,而且加快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企校合作融合创新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深入了解市场行情,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发明专利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成功实施转让和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拓展产品矩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帮助高校培养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实现企校合作共赢。 逐“新”逆袭的产业路径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通讯员 林斯乾 文/图 在福建晶旭的半导体芯片无尘车间内,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 上杭工业园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 坐拥一座具象的金山,是怎样的感受? 从山区贫困县逆袭成全国百强县,上杭县诠释了“得矿者,得天下,但并不仅限于矿”。 得矿时,上杭一度以金铜产业作为支柱;当它的链条延伸至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为主的高端新材料产业时,这座大山里的“聚宝盆”终裂变新生。 近日,记者从上杭县紫金山出发,看闽西这座县城的产业“蜕变”。 “链”上发力,摆脱资源依赖 紫金山“掘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0个世纪之前。《汀州府志》有载:“宋康定年间,紫金山盛产金。”后来有关紫金矿业的故事已众所周知。 在上杭,记者见到了紫金矿业的两个面。一面,是绵延的紫金山;另一面,则是显微镜下,达到微米级别的键合金丝。 从紫金山开采的金矿,冶炼中剔除掉被杂质包裹的“外壳”,经系列复杂工序,诞生出99.999%的“五九足金”。一颗黄豆大小的“五九足金”,通过拉丝至10微米,最终变为成品线材——键合金丝。 何为键合金丝?它能将芯片上的引脚连接到芯片外壳上的引脚。一张拇指盖大小的芯片,四周竟环绕数量达上百条的键合金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7年,紫金矿业与广东佳博在上杭县合资成立紫金佳博,是当时省内唯一一家生产键合金丝的企业。“紫金矿业有‘五九足金’,资源、财力丰厚,广东佳博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二者一拍即合。”紫金佳博副总经理范传勇说。从最初键合金丝年产值破亿元,到如今翻了三番,时间验证了这一条“共赢”的路。 另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年产3.5万吨冷轧高精铜板带项目,是紫金矿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广州工控集团合作投资的。建成后,产品将覆盖新能源汽车、5G通信、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达产后预计年工业产值达25亿元。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依托紫金矿业丰富资源优势,上杭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落地广汽集团、广州工控集团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 产业发展,不能简单依赖资源。对此,上杭亦早有察觉,2016年起,上杭陆续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招商图谱》等,布局发展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 一组数据可直观感受上杭已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2012年,紫金矿业所属企业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高达80%,10年后,这一占比已降到40%。而在2005—2023年,紫金矿业营收每年均保持正向增长。 锂电企业IPO浪潮中,“超级独角兽”德尔科技正奋力前行。公开消息显示,近期,电子特气领域企业——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尔科技”)IPO取得新进展,本次IPO拟募资30亿元,将用于扩大产能和提升研发能力。 2014年,德尔科技董事长华祥斌结合上杭县金铜资源优势,决定在此创立德尔科技,主攻芯片电子化学品材料。10年过去,德尔科技已成长为新材料领域的现象级公司。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科技的支撑。近年来,德尔科技不断引进专家团队,逐渐形成了含氟电子气体、超高纯试剂、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布局,掌握自有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实现进口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高端显示面板、新能源、光伏光纤等新兴产业。 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举行的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上杭县企业两度问鼎桂冠,一次是福建晶旭“基于ε-Ga_2O_3压电薄膜材料的声波滤波器制备及产业化项目”,另一次则是德尔科技“高端半导体电子级三氟化氯产业化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福建仅有的两家获此最高奖的企业。而这两家企业也是在新材料产业中长期合作的伙伴。 要素集聚,制胜新赛道 何以上杭? 究其原因,上杭把有限的人才、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科技型产业倾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积极兑现各类奖补,探索“资本·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新模式,设立5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等,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产业集聚。 对此,华祥斌深有感触:“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缺资金,政府性投资平台给予启动资金支持;落地后政府投资撤出,转投企业其他科技创新项目,并撬动社会资本加入。”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上杭县累计兑现新材料产业政策扶持资金8576.3万元。 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局。新材料产业的“时”与“势”,上杭县把握住了。今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7.2%。 从零起步,上杭县已建成较为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 如何将企业招进来?通过思康新材料新型锂盐技术,引进宁德时代投资180亿元建设新型锂盐生产项目,一期项目已竣工投产;通过德尔科技含氟气体项目,引进总投资12.6亿元的天甫电子半导体电子化学品生产项目…… 如何将人才引进来?县里每年拿出3000万元的“真金白银”,作为人才开发工作经费,通过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的方式,将项目与人才紧紧融合;推动高水平科研团队、人才围绕技术攻关、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与上杭县企业开展合作对接。 上杭县委人才办负责人黎克森介绍,目前,上杭已引进国家重大计划人才10名、省高层次ABC类人才212名、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728人。截至今年1月,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8家。 声音 提供高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人才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在调研中,省政协委员们认为,要提供高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人才保障。建立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库和画像体系,构建帮助民营企业留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体系,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优良软硬环境。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发动社会力量建立科技创新基金,规模大、基础好、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应朝着龙头“链主”的方向发展,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聚焦某个环节的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攻克关键环节的技术,培育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此外,还要大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积极优化银行的贷款方式,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及科技贷款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性服务平台,打通各类专利、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的瓶颈。要积极探索政府基金和民营基金合作形成“优先+劣后”分级产品,建立各取所需的风险收益分担模式,引导社会面形成鼓励创新、投入创新的资本市场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