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废壳“催”良田 沃土“掘”碳汇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钊滢 游雯星 肖晓玲 | 时间:2024-12-18

image.png

高祥照(右)在示范项目基地查看蔬菜长势。 吴德松 摄

东南网12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钊滢 通讯员 游雯星 肖晓玲)

日前,全国首笔土壤改良碳汇交易在惠安县完成。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玛塔公司”)分别向惠安两家企业出让“酸化土壤施用玛塔土壤调理剂固碳减排示范项目”(下称“示范项目”)一期产生的碳汇,共5643吨,收益10万元。

本次土壤改良碳汇交易项目位于走马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惠安黄塘溪“山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酸性土壤区域。“这标志着土壤改良走上了与农业环境保护和碳汇共同发展的全新道路。”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

近年来,惠安以走马埭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探索将土壤改良与土壤碳汇有机结合,引入玛塔公司,构建“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模式,在促进土壤质量改良、提升农作物质量的同时,推动农业减排固碳,拓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土壤改良创造碳汇价值

在惠安各村,散布着300个特殊的回收桶,上面写着“牡蛎壳专用”。这些牡蛎壳通过“乡镇集中收集+城区零散收运”的方式一齐被送入玛塔公司,经过去除杂质、保护性焙烧、分段火化、粉碎等工艺,被制成土壤调理剂。

牡蛎常年占惠安全县海水养殖产量90%以上,每年产生废弃牡蛎壳约9.5万吨,约占泉州市三分之一、全省5.3%。废弃牡蛎壳长期堆积,不仅占用耕地、海岸线,还影响人居环境。

2018年,针对该问题,惠安引入玛塔公司,逐步构建形成“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模式。该企业凭借核心专利技术,将牡蛎壳废弃物制成土壤调理剂,施用后能有效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微生物菌群环境改善,保持疏松健康,提高固碳能力,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碳排放。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县共处置牡蛎壳固废垃圾13.1万吨,生产土壤调理剂及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剂等新生物材料19.6万吨。

玛塔公司进驻后,惠安境内的废弃牡蛎壳存量就很快被消化完毕,这一创举吸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多次到访考察。“他的到访,让我们深受启发。”玛塔公司总经理王永明回忆,朱院士从《哥本哈根协定》《京都议定书》聊到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鼓励他探索挖掘土壤改良中的碳汇价值。

“三年努力,今日落地。”12月9日,交易落地当天,王永明激动地在朋友圈写下这一句话。在采访过程中,他反复强调方法学在碳汇交易中的重要性。他的探索第一步,也正始于方法学的起草。

交易达成现场,《牡蛎壳土壤改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T/MTZH002-2024)》和《酸化土壤施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固碳减排项目方法学》同时发布。前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牡蛎壳土壤改良产品全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土壤改良产品碳足迹核算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后者则基于理论研究和编制组在福建省试验地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固碳减排核算方法,达成了碳交易中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实现固碳减排价值的量化,为其碳汇交易提供技术依据。

目前,玛塔公司有两种土壤改良碳汇合作模式。一种是免费赠送土壤改良剂,合作方获取作物收益,而己方则获取碳汇收益;另一种方式则是合作方采买土壤改良剂,同时收获作物收益和碳汇收益。示范项目一期由玛塔公司与惠安县农业农村局、泉州市新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合作办法采用前者。

今年,玛塔公司提出“土壤改良百千万工程”的口号,计划在全国建立500万个土壤改良产品的免费体验点,目前已在河北、山东、江苏、广东、海南等地设置点位。

碳汇价值反哺土壤改良

12月的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千亩生菜绿意盎然,铺展丰收画卷。

高祥照带领记者穿行田间,细致查看示范项目基地中的蔬菜长势。他欣慰地表示:“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我国都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碳汇,是基于土壤碳汇的概念,通过上述整套方法学,核算土壤施用牡蛎壳土壤改良产品后所产生的固碳减排价值,并进行碳汇交易,最终产生实际经济收益。产品固碳减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缓解土壤酸化,减少氧化亚氮排放;补充土地有机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单元面积内土壤固碳量。

当前,土壤酸化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它会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病虫害肆虐、农作物减产等,威胁粮食安全,同时还造成土壤碳排放增加。尽管已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用于土壤改良的经费、力量仍远远不足。

在销售土壤改良产品的过程中,王永明发现,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人”。在“小农户”模式下,农民多通过层层转包获得土地,对土地缺乏主人翁意识,且易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因而对土壤改良的投入意愿不足。

土壤改良碳汇正是扭转这一状况的重要抓手。

“土壤改良完成后,每亩地可用于碳汇交易的标的,大约相当于3吨多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一部分来自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加的固碳量;另外一部分来自化肥减量带来的氧化亚氮减排。”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林剑艺介绍。按此次交易的情况测算,每亩地所需投入的土壤改良资金与其获得的碳汇收益基本持平。也就是说,通过该模式,农民相当于无需投入额外资金,就能享受土壤改良后增产增效的红利。

只要农民自觉改良土壤的意愿提高了,全社会改良土壤的力量自然就足了。“土壤改良碳汇为土壤改良工作开辟了财政投入以外的新模式,增添了新活力。”高祥照表示。

有别于专业性较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下称“CCER市场”),目前,土壤改良碳汇基于碳普惠体系进行交易。该体系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旨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全民减排行动,特点在于创新性、自愿性和普惠性,能够覆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广泛的减排主体,但是在减排量衡量标准和方法学的统一、激励机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面临挑战。

“我们将在更多地方开展试验,持续优化方法学,使它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得到更多认可,在‘双碳’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发出福建声音。”王永明表示,玛塔公司将努力推动土壤改良碳汇进入CCER市场,乃至进入新加坡全球碳交易所。

整合多方力量深挖潜力

今年,惠安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作为产业园的核心示范区,走马埭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4月,我们委托省农业科学院对核心示范区进行土壤监测,并根据摸底结果,划定与玛塔合作开展示范项目的地块。”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翁培元说。

自5月启动以来,示范项目通过对1812.6亩的酸性土壤区施用271.90吨玛塔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实现土壤pH值从5.11提升至6.0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7.6个百分点,生菜产量提高20%。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核算,示范项目在实施种植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内,实现碳减排量5643吨,并显著缓解土壤酸化问题。

为确保项目进展顺利,惠安成立工作专班,在粮食安全、绿色农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引导玛塔公司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等专家团队展开合作;并推动惠安文旅集团、玛塔公司与惠安县两家企业达成土壤改良碳汇交易。

通过政府部门的投入和国有企业的参与,为示范项目出钱、出力、树口碑之外,惠安县农业农村局还组织推广土壤调理剂在小农户及产业大户中的应用。“土壤改良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让农业生产主体、企业和社会生态三方实现了共同效益。”翁培元表示,该部门将进一步摸底辖内的酸性土壤,科学且有针对性地施用土壤调理剂,并跟踪监测不同作物的施用效果,考察产品的实用性。

活动现场,玛塔公司与泉州市新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新一轮土壤改良推广合同。据悉,示范项目二期面积预计可达1.5万亩,将新增固碳减排量4.5万吨,价值200万元。此外,还有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以及宁化县、长汀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就一批碳汇交易项目和土壤改良项目与玛塔公司进行集中签约。

高祥照表示,惠安县政府积极推动、整合多方力量,创新以碳汇方式助力土壤改良,无论是对土壤改良事业还是环保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壤改良碳汇测算方法、碳汇收益分配方式,形成可持续的、多方共赢机制;争取更广泛认可,如争取将土壤改良碳汇纳入CCER市场,进入新加坡全球碳交易所等国际平台;进一步提升土壤调理剂的品质,更好提升作物的品质和附加值。

记者手记

从“初亮相”到“再探索”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钊滢

在被问到“土壤改良碳汇能否全面铺开、通行交易并构建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后,王永明坦承:“还要再探索。”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从那时起,就有不少媒体对土壤修复市场的蓝海报以期待,认为其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土壤改良碳汇作为土壤修复市场的潜在新风口,王永明对其未来发展同样乐观。但他也表示,其离全面推广和落地仍有不少现实阻碍。

首先,需要争取纳入正式碳交易市场。

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目前仍基于碳普惠体系进行,交易仅在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实现,范围有限,收益也较低。据介绍,如果能够进入CCER即正式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对象将是重点高排放行业和企业,单位碳汇能获取相当于目前3倍的收益;如果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即新加坡全球碳交易所,收益则将以美元为单位,可实现更高回报。

土壤改良碳汇如何“跃过龙门”,顺利进入正式碳交易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生态环境部仅发布两批共7项CCER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相较土壤改良碳汇,这些项目社会关注度、普及程度、方法论受认可度更高。因此,土壤改良碳汇还需要对标CCER乃至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核算方法体系,并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才有望顺利纳入碳交易市场。

其次,需要提升民众对土壤改良重要性和碳汇价值的认知。

“我们的产品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省内销量低于省外。很多本地民众并不接受‘变废为宝’的说法,对土壤改良积极性也不高,觉得土壤调理剂不值得花钱采购。”王永明表示。

为调动农户改良土壤的积极性,每年,玛塔公司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相关科普工作,如在田间建示范田,举办农民观摩会、农民培训交流会及土壤改良产品推广会等。

因此,当前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的落地,只是在公众视野里的“初亮相”,也是提高民众相关认知的一次有益尝试。要真正通过土壤改良碳汇驱动土壤改良进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还需政府、企业、媒体等方面共同发力。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研究CCER已发布相关方法学的成功案例,推动土壤改良碳汇进一步健全完善核算方法,争取早日纳入正式碳交易市场,实现更高价值,进而通过更高经济回报激励土壤改良工作的推广普及;此外,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扶持土壤改良相关企业的扎根、成长,推动农业生产主体与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为土壤改良碳汇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则应深耕技术,一方面用产品说话,进一步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土壤调理剂品质,更好提升作物的品质和附加值,让施用方真正获益;另一方面以标准服人,扩大试验规模,持续完善方法论,争取土壤改良碳汇在社会上获得更广泛认可。

而作为媒体,则应助推土壤改良碳汇进入主流舆论场,向社会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一新事物,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曝光度,让民众认识其中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