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漆线雕错彩镂金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张小燕 魏呈越 | 时间:2025-02-18

image.png

《华容道》

漆线雕艺术是闽南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传统工艺,最早是使用彩绘、金箔和漆线来装饰神佛雕像衣冠服饰的装饰艺术,运用经过特殊制作的漆线,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纹样,从一开始便是专门作为神佛装饰技法而存在的,因此最早被称为“漆线妆佛”。

漆线雕的制作不仅过程复杂,而且全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塑造、雕刻、打磨、备料、搓线、盘线、安金、洗金、敷彩等工序。需要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的舂、锤、揉、捻,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漆线土,再用手搓成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雕出各种精致而浮凸的纹样、图形。当漆线盘结完,便在其上敷金箔以及敷彩,使漆线土形成错彩镂金的华丽装饰。

新中国成立以后,漆线雕工艺传承人蔡文沛突破原有的题材和造型,摆脱以神像为主的题材,转向更贴近人民生活的主题,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受艺人青睐的民间文学作品,为漆线雕艺术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

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的《波月洞悟空降妖》取材于《西游记》,这件作品整体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60厘米,姿态生动,色彩鲜艳。

孙悟空身姿矫健,手持金箍棒,身穿金色衣袍,衣袍以漆线盘绕成祥云纹、团寿纹,衣领浅绿地搭配金色缠枝花纹,脚踏缠枝金纹靴,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果敢,正全神贯注地对抗着面前的妖魔。妖魔面目狰狞,手持大刀,身穿金色铠甲,披黑色披风,披风边缘以金色缠枝莲花纹装饰,右肩处立体浮雕瑞兽纹样,衣袖则以双线盘结金色祥云纹样,瑞兽与祥云结合巧妙生动,腰腹处穿戴盔甲,衣摆上层立体浮雕云龙纹,下层涂五彩海浪纹,裤腿以缠枝纹装饰。

艺人运用精湛的漆线盘结技艺,将线条盘绕得紧密而有序,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纹理。色彩的巧妙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生动与活力,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和立体。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孙悟空战杨戬》,孙悟空身穿金甲胄,手持如意金箍棒,身形矫健,面容坚毅。杨戬面容冷静威严,他手持三尖两刃刀,刀法凌厉。此作以泥塑成胎,漆灰做底,孙悟空连座高32.3厘米,杨戬连座高35.5厘米,运用漆线雕工艺对胎体进行装饰。

杨戬身穿金甲,腹甲处为“古钱窗甲”,前护甲为“藤甲”,腿甲为“桂花甲”,繁复的甲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展现了战甲的厚重与坚实。披巾以水波纹为地,并绘以云龙纹,披巾上运用了拨金工艺的“正把”工艺。“正把”是先在做好的雕塑身上贴上金箔,然后在金箔上涂上黏度适当的颜料,在颜料将干透时用细针轻轻挑去表面颜料,露出金箔,形成金地细纹。杨戬胸前的织物花纹则是运用了“假把”工艺。“假把”工艺是用毛笔将颜料勾画在金箔地上,图案细腻,极尽精微。

孙悟空身穿朱衣,满饰卷云纹,衣袖处雕双狮双鹤,衣前雕雄狮,威武气派。披巾上装饰20多种吉祥纹样,每一件纹样以细线盘绕成形,下身穿戴“鱼鳞甲”和“桂花甲”,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收藏于厦门市博物馆的《华容道》以脱胎漆器成型,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关羽华容道释曹操”。关羽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身穿盔甲,威风凛凛地拦住了曹操的去路,气势逼人却无杀气,展现了他作为武圣的威严与忠诚。而曹操面露惊惧之色,抬头仰望,听天由命,无可奈何。艺人运用细腻的线条,将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细节以及动作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金色的漆线与红、蓝、绿、黑等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作品效果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