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诊室里,青年医师林泓磊轻点屏幕,一个立体的虚拟患者模型即刻旋转呈现:牙齿咬合轨迹、颌骨运动数据、面部软组织动态…… 这些曾散落于 CT片、口扫仪和问诊单的信息,如今在数字世界里编织成一张精准的治疗地图。 林泓磊运用数智化技术的多个临床案例先后荣获全国口腔修复疑难案例一等奖、教学案例一等奖、省修复病例一等奖以及口腔医院病例大赛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与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合作研发的数智化口腔虚拟患者构建技术及其智能化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开展的数智化口腔诊疗,开启了口腔医学诊疗的 “数字先锋”。 据介绍,数智化口腔虚拟患者构建技术及其智能化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通过融合采集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数智化患者模型、数据赋能就诊流程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在口腔诊疗领域,特别是针对咬合重建治疗、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等复杂病例,实现了精准度与成功率的大幅提升。林泓磊运用数智化技术的多个临床案例先后荣获全国口腔修复疑难案例一等奖、教学案例一等奖、省修复病例一等奖以及口腔医院病例大赛一等奖。此外,这项数智化技术还获得了福建省"数据要素×"医疗健康金奖及省数据应用开发大赛一等奖,彰显其在医疗创新领域的突出价值。 诊室里的 “数字美学魔术”:虚拟患者模型让诊疗可视化 “林医生,我的牙齿修好了是这样的效果吗?“诊室里,林泓磊正通过虚拟屏幕里,向患者杨小姐展示的她的牙齿修复效果。屏幕里,她原来有空隙的门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整齐而自然的牙齿。与林泓磊转动虚拟模型:“看,我们在这里调整了1毫米的高度,让牙齿和您的鼻尖、下巴更加匹配。同时颜色上也选择了更加自然的颜色,与您的皮肤和气质更加适配,凑近都看不出修复痕迹。” 杨小姐是一位职场女性,工作中需要展现亲切又自信的笑容。因为门牙有间隙导致她只能笑不露齿。“想改善现状,但又担心做出来的效果不够自然。”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扰,她来到口腔医院修复科求助于林泓磊。经过详细的沟通后,林泓磊告诉她,她的顾虑有了破解之道,如今可以通过数智化口腔虚拟患者技术,可以为她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 通过构建虚拟患者模型,再整合口内扫描、面部扫描和动态咬合数据,结合数字化工具进行面部比例分析和微笑设计,很快就为杨小姐定制出了适合她的个性方案。当杨小姐看到屏幕里这样直观的预后效果,她直呼神奇。“以前和医生的沟通存在着一些理解的误差,一些医疗数据在我们的脑中无法直接转换为直观的效果。而且每个人对美和和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在看到了实际效果图,心里就更有底了。”杨小姐说。 林泓磊告诉记者,数智化口腔虚拟患者技术在美学修复案例中应用有较大优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审美期望和心理需求,设计出与面部协调的修复效果,并通过虚拟设计让患者提前预览最终效果,增强信任感,减少治疗不确定性。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修复的精准性和效率,还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口腔医学中的广阔前景。 复杂病例的精准解法:从“沙盘想象”到“样板房体验” 患者李先生今年40岁,早年间在其他机构做过烤瓷牙冠的修复。因为缺乏维护和有效的治疗导致修复体脱落,无法正常使用。此外,李先生的牙齿还有正畸的需求,属于复杂多牙修复案例,需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 “跨学科联合诊疗的沟通成本比较高,比如有些牙齿,正畸科医生需要调整到哪个位置,我们修复的牙又需要做到什么样的。而用上这个模型,就可以一目了然。”为了更精准第评估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及更直观、更好的治疗效果,林泓磊在治疗中启用了虚拟患者技术。医生通过锥形束CT、面部扫描等多源数据,结合咬合分析和修复空间评估等数字化工具,模拟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全过程。 “打个比方,以往的沟通就像买房者购房是看沙盘,因此在理解方面有偏差。而有了这个模型,就像看样板房,一目了然。”林泓磊介绍,这种数智化重建技术不仅提升了医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口腔状况。治疗方案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特点、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修复计划,确保治疗效果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这项技术的应用让复杂修复更加精准高效,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数据显示,数智化口腔虚拟患者构建技术及其智能化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建立精准全面的口腔疾病患者画像,构建口腔修复病例数据库,显著优化了口腔就诊流程,将复杂病例治疗的平均就诊次数减少2.1次,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复杂病例治疗成功率提升35%,患者满意度提升30%,切实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与生活质量。 未来以来:AI 预测解锁诊疗“先知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青年医师,林泓磊也十分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我们正在进行一个产学研的课题,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来收集建立病例数据库,做数据整理和分析,来做疾病的预后研究。”他举例解释,一位患者出现牙齿重度磨耗来就医。这种磨耗是否会继续加剧,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后续是否需要咬合重建?按照传统方式,只能通过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来判断,但未来经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它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到后续病情的发展情况,便于医生采取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未来人工智能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一定更加全面深入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福祉。”林泓磊说,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用开拓和创新的思维,去攻克更多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