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一道,共筑罗布的“桥”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4-16

东南网4月16日报道 (本网特约记者 刘志雄)

在西藏昌都邦达草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八宿县郭庆乡,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稀薄,气候多变,人口稀少。但,就在这片看似荒寂的土地上,却孕育着无尽的希望与温暖。一场由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与慈善机构共同发起了“兴证阅爱西藏昌都儿童阅读教育计划”公益行动在这里悄然展开,为当地孩子筑起一座通向知识与未来的希望之桥。

藏家少年的“造桥梦”

从书中走向未来

在郭庆乡小学,六年级学生达瓦罗布(小名“罗布”)用纯真的笑容迎接了我们。这个藏语意为“家里的宝贝”的小男孩,家中几公里外的草原上,仅有6户人家。初次见面时,他腼腆地坐在车上,拘谨中透着好奇。当得知他的名字含义后,在场的人不禁赞叹:“这是藏家对孩子最深的爱意。”

罗布和他的表弟

罗布家是典型的牧民家庭,酥油香弥漫的屋内,牦牛肉、酥油茶和牦牛酸奶盛满藏家风情。屋外,草原广袤,牦牛悠然吃草,白云在天空快速飘动,宛如绝美画卷。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去“外面”生活时,罗布坚定地说:“我的家乡和‘外面’差得实在太多了,我要去学习,然后带着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回来,我还要为家乡修桥。”

原来,罗布最喜欢的书是《中国桥》,书中港珠澳大桥的雄伟壮观在他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家乡建起一座像港珠澳大桥那样的大桥,让家乡的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美好。”他说。当被问及是否会因外界的繁华而动摇时,罗布认真地想了想,说道:“不会的。我会带着家乡的照片,拿出来看,夏天的,冬天的。”这个质朴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高原“筑桥人”

用坚守托起希望

从八宿县城到郭庆乡的180公里,需翻越海拔落差近2000米的怒江七十二拐。作为全乡唯一的小学,郭庆乡小学常年面临师资流失难题,但校长多吉江措已在此驻守12年。

2005年大学一毕业,多吉江措就被分配到这里,从语文老师做起,一路成长为校长。他的教育生涯从艰难的“找孩子”开始。他曾在大雪天收走孩子的鞋子防止其离校,骑着摩托挨家挨户劝学,自费到市里采购教学材料。如今,他培养的学生已有多人考入大学,而常年劳累落下的头痛病却如影随形。

"老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他曾想离开,学生的这句话让多吉江措放弃调离念头。多吉校长关注的不只是成绩,他更重视占比百分之七十甚至更高的“一般孩子”,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希望通过阅读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世界,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眼中充满自信与成就感。

在八宿县第二小学,记者遇到了一位名叫李肖翠的老师。她对孩子们的阅读极为重视,图书角运到学校时,她认真完成每个班级的登记造册后才发放。听说我们要去郭庆乡,她主动要求同行,原来2年前她曾在郭庆送教,牵挂那里的学生。4个小时的车程,在她看来像回家一样亲切。到学校后,看到和学生一起画的彩墙,看到他们的汉语水平从听不懂到能流利对话,她满脸骄傲。

郭庆乡小学

800书架连山海

阅读铺就希望之路

2023年6月6日,“兴证阅爱西藏昌都儿童阅读教育计划”捐赠仪式在八宿县举行;9月5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等各方代表签约,深化教育援藏工作。该计划覆盖八宿县、洛隆县和昌都市第二小学。截至目前,福建已为昌都中小学建设800多个班级图书角。

孩子们在图书角前阅读。

当记者走进项目覆盖的学校时,原本担心孩子们会因陌生而紧张,没想到他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图书角一侧,孩子们捧着童书安静阅读,好奇地提问,用视觉语言探索世界。

兴业证券西藏分公司志愿者张海云参与建角与回访,他给孩子们讲述内地的故事,解答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说:“看到孩子们纯净的眼眸和灿烂的笑脸是莫大的荣幸。走进校园,孩子们热情打招呼,图书角建好后,他们捧着童书安静阅读,好奇地提问,用视觉语言探索世界。”

“当我每一次走进昌都的乡村小学,看到孩子们捧着捐赠的绘本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忽然明白了‘罗布的桥’真正的意义——它不仅是每一位的爱心人士为之搭建的阅读之桥,更是一座凝结着闽藏情谊、托起未来希望的爱心之桥。”昌都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教育文化组组长陈鹏程介绍,从青藏铁路打通交通动脉,到教育工作者搭建知识桥梁,援藏工作正从硬件建设转向长效育人。

当达瓦罗布们翻开书本,当多吉江措们坚守讲台,当图书角扎根高原,一座跨越山海的教育之桥已然成型。正如陈鹏程所言:"每个图书角都是希望的火种,照亮高原孩子的未来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上,福建与西藏携手共进,用爱与知识为孩子们筑起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知识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