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9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近年来,福建实施“智赋百景”行动,支持政务、制造、金融、医疗、教育、商贸、建筑、农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复制推广,已发布了近百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记者就福建在AI赋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采访了相关专家。 “福建近年来在AI赋能领域的实践与成效,体现了其在区域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前瞻性。”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霍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聚焦政务、制造、医疗等关键领域,通过场景清单发布与资源对接,有效推动了AI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快速落地。福建通过区域产业特色与AI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与农业方面发力,在供应链优化、智能质检、精准农业等场景的应用,形成“技术+产业”融合的标杆案例。 “今天的AI不是一次工具的革命,而是一次科学革命的工具,AI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霍嘉建议从我省可以从加强算力入手,由“分散建设”转向规模化集群建设”,形成可对外服务的“真万卡集群”普惠算力;通过开源模型及生态发展,大力推进AI应用场景创新发展,通过AI与政务民生服务、智能制造、教育科研等多场景的深度融合,赋能福建各行业提质增效;统筹算力和绿色电力协同建设,充分发挥福建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及经济优势,和电力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协同合作,促进算力和能源的平衡协同发展,共同探索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深刻挑战。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ISC品牌主理人卜思南指出,新质人才需具备“技术深度、跨领域广度和人文厚度”三位一体的能力,即“T型人才”标准。他强调,高校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AI+行业”融合课程建设。 卜思南认为,要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实现,以AI工具或应用重塑教培平台,利用AI技术实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卜思南以“ISC.AI学苑”为例,该平台集成“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与纳米AI技术,提供智能答疑、学习路径规划等功能,推动教培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 针对新质人才“理论强、实战弱”的行业痛点,卜思南提出,课程设计要采用"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将理论知识拆解实践模块,同时引入产业真实案例开展情境教学,构建知行合一的学习闭环;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基础课程教学、开源社区协作、企业级项目实战等场景化训练,帮助新质人才实现从基础能力到产业应用能力的跃迁,形成产教深度互嵌的闭环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学用一体’的实战环境,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战训练机会。”卜思南表示,360探索出“育人-用人”循环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联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将教育成果直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例如在福建,360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合作“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并通过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等举措,助力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区域产业特点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人才培养+安全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区域覆盖,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推动新质人才培养从“量变”走向“质变”,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