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新罗百香果科技小院专家与常驻研究生深入种植基地和合作企业,潜心钻研种植与培育技术,全方位服务百香果产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核心提示 5月,云霄县火田镇高田村的菠萝地里,菠萝花在连绵大雨里盛放,此时正值防范褐腐病高发的关键时节,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院长秦源教授撑着伞,穿梭于繁茂植株间,目光紧锁菠萝植株,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连日来,她带着学生跑遍厦漳泉的菠萝主产区,从深入田间地头细问农户种植难题,到一头扎进加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再到与当地农业部门共商产业规划,他们全方位调研,一心只为给菠萝产业找出更多发展新路径。20余载,秦源扎根植物生殖发育领域,率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成功破译菠萝、百香果等作物的“花果密码”,为农业增产开启新局。 秦源团队的科研成果耀眼。他们全力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积极推动农业从单一的一产向二产加工、三产融合拓展,累计创造超200亿元经济效益,为地方发展注入动力。近期,她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的“被子植物(睡莲)基因组解析及其基因资源挖掘”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登上《自然》系列期刊,揭开被子植物起源的进化谜题,为培育新型花卉作物提供关键“基因钥匙”,被誉为改写被子植物进化的教科书。 迈向农业强国,粮食安全是根基,种子则是关键“农业芯片”。秦源带领团队破译“花果密码”,深挖种子奥秘,夯实种业创新基础,紧握“农业芯片”这一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实践,再到助力农民增收,这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用科研成果书写乡村振兴篇章,践行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东南网5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金春 李珂) 落地生根,深耕植物生殖研究 “国家培养我多年,必当义无反顾。” 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前身为2012年建设的海峡联合研究院。因其学科崛起迅猛、领军人才汇聚、前沿成果频出,被誉为校园“硅谷”。日前记者探访时,但见学院米黄外墙与蓝灰坡顶相映,恰似将植物生机与科研精神巧妙融合。周边园林葱郁,清风拂叶,似在低语着对知识的向往。 踏入实验室,就像步入了植物科研的神秘森林。秦源教授一袭洁白实验服,长发束于脑后,手持盆栽,专注地察看。置物架上绿植层层叠叠,柔和灯光下,探索植物奥秘的热忱在空气中弥漫。 秦源本科是药学专业,大学四年级有幸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弘远的实验室。在导师赵洁、杨弘远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下,她就此确定了深耕植物生殖领域的决心。2006年,秦源获得武大博士学位后,赴美进修,三年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她对植物生殖细胞的认知,为科研之路夯实了基础。 彼时,秦源站在异国实验室,望着揭示植物雌蕊加速雄蕊花粉生长机制的成果,虽身为第一发明人,可专利所属的美国机构字样,让她满心怅惘。她深知,只有归国,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国家培养我多年,必当义无反顾。”她毅然放弃国外的发展,投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所。 然而,在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秦源又作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从上海奔赴福建农林大学。因为她看到了福建农林大学的潜力。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为建设高水平大学,以“以才引才”之策广纳高水平人才。当时,海峡联合研究院已组建多个科研团队,全力攀登科学高峰。“农林大人才引进走在福建前列,科研、教学条件俱佳。”秦源回忆道。经海峡联合研究院教授林德书介绍,她对学校有了深入了解,随后毅然踏入农林大校门。 作为引进人才,秦源入职时跟学校签订了科研任务。“起初,压力极大,生怕完不成目标。”秦源坦言。但她和团队成员没有丝毫退缩,日夜钻研,穿梭田间。秦源不负所望,和团队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超额翻倍。曾经的压力化为成功的喜悦。 在生命科学馆幽蓝的穹顶下,电子显微镜捕捉到了大孢子母细胞的裂变瞬间,秦源团队建立起全球首个单细胞水平的被子植物大孢子母细胞发育动态模型。秦源说:“每个细胞都藏着改变农业命运的密钥。” 谈起近日获得省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被子植物(睡莲)基因组解析及其基因资源挖掘”,秦源表示,这是和同事多年钻研的成果。当时,开花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达尔文提出的“恼人之谜”。 秦源与隔壁办公室做进化研究的张亮生教授合作,将目光聚焦睡莲,以睡莲为突破口,率先解析其基因组,证实核心被子植物的祖先正是睡莲,还揭示早期开花植物的ABCE花发育为模糊边界模型;开发复杂多倍体基因组组装新算法,挖掘睡莲花香花色形成关键基因。 秦源满怀热忱、不懈探索,深耕植物生殖发育研究,成为福建农林大学首位自主培养的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系列前沿成果为农业基础研究赋能,多年扎根科研一线,每项荣誉皆凝聚其拼搏汗水。 解锁种业,赋能农业腾飞梦 “农业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民绽开笑脸。” 秦源在农业科研之路上步履不停。连日来,她带着学生跑遍厦漳泉的菠萝主产区。在南安市东田镇彭溪村,他们蹲在田垄边,和农户翻检土壤,细问菠萝种植时病虫害与气候影响等难题。在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走进加工车间,紧盯流水线,从清洗、去皮到装罐,不放过能为菠萝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在厦门同安菠萝研学基地,仔细对比记录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在漳浦县大南坂镇,与镇领导热烈探讨,秦源满怀激情地说:“我们开展校地合作,将这里打造成‘菠萝镇’,发展一镇一品,推动三产融合。” 在种业与农业科技的赛道上,秦源凭借深厚科研功底与创新精神,一头扎进农业科技服务。她致力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的“任督二脉”,把实验室成果巧妙植入农业生产,精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阳春四月,漳平市西园镇的秀云凤梨种植基地内,翠绿的凤梨苗肆意舒展,员工们正给凤梨苗喷施糖醇钙肥料。农户苏林秀站在地头,满是感慨:“之前引进的海南品种,在这儿严重‘水土不服’,裂果烂果率近80%,几乎血本无归。多亏了秦源团队,指导我们补施液体糖醇钙,裂果率降至30%以下,收成还提高了50%,可算救了我的果园!” 水果世界里,菠萝深受大众喜爱,可背后的育种难题却长期困扰着果农与科研人员。秦源毅然投身其中,开启这场充满挑战的科研探索。 “从我更擅长的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基础研究,过渡到菠萝的应用研究,这是一大挑战,但必须要走出舒适区。”秦源坦言。我国菠萝种植业品种少、品质低、育种周期长。彼时,国内菠萝研究基础近乎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菠萝品种单一,果农只能围绕当地环境对有限品种小修小补。菠萝产量与开花紧密相关,恶劣天气极易导致开花异常,结果寥寥。面对困境,秦源另辟蹊径,从菠萝雌配子发育及演化切入,解析菠萝杂交败育难题。科研之路崎岖,菠萝催花便是一大难题。高温下催花不稳定,坐果率低,裂果、茎秆倒伏频发。为攻克催花技术,秦源团队常常在夜幕笼罩时仍奋战在实验室与基地。因为催花剂见光分解,他们只能选择夜间操作,熬夜成了工作常态。 三四年间,团队奔波于福建、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实验基地。针对各地不同气候与土壤,因地制宜调试技术、反复验证。最终,成功创新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技术,实现菠萝稳定开花结果,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如今,科技助力成效显著,菠萝种植单产大幅跃升,每亩商品果产量可达8000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秦源说,农业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民绽开笑脸。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秦源教授深耕种业领域,赋能农业产业升级。 在龙岩新罗区红坊镇,福建莲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百香果示范基地里,4月的阳光倾洒,繁茂的百香果藤蔓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 龙岩市百香果产业协会会长、该公司总经理郑振江穿行其间,满脸笑意地介绍:“这里种的是秦源老师用生物技术选育的‘黄金果’——福蜜1号。它可厉害啦,既能鲜食,又能用于加工。果型大得很,平均单果重达176克,可食率达50.9%,有蜂蜜和芭乐香甜复合风味,甜滋滋的。去年我们才种了200亩,今年就推广到1000多亩啦!” 自2023年起,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秦源连续3年走进这家企业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当时,百香果产业深受品种单一、外来品种“水土不服”困扰。秦源带领团队聚焦现代育种、抗逆抗病难题,日夜钻研。去年4月,新罗百香果科技小院在公司挂牌成立,秦源率专家团队与常驻研究生一头扎进田间。 团队不仅成功培育出“金都百香3号”等多个优良品种,其出汁率超60%,还能错峰上市,给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大力推广无病毒健康种苗与病害检测技术,农药使用少了,百香果产量和品质却大幅提升。如今,团队与农户、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广百香果新品种,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以种业创新助力农业转型。 传承精神,照亮学生成长路 “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就是要为后来者搭建好攀登的阶梯。” 农业科技竞争,核心是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较量,关键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培育。在福建农林大学,秦源的矢志科研精神,如明灯照亮学生成长路,蔡汉阳便是受其指引的代表之一。 蔡汉阳师承秦源教授,如今已是该校基因组中心的教授与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雏鹰计划人才。2014年硕士毕业后,他加入秦源教授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植物有性生殖发育领域里,雌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是生命科学的一大难题。从大孢子发生到成熟胚囊形成的复杂过程,隐藏着植物繁衍的奥秘。刚加入团队的蔡汉阳对此所知甚少,研究技能几乎全靠秦老师指导。秦源常叮嘱他:“看切片不能仅停留在画图,得琢磨细胞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这番教导让蔡汉阳深受启发,他满怀感激地说:“秦老师是我科研路上的灯塔,她对科学的敏锐、对数据的严谨,还有对我的悉心栽培,深深影响着我。” 2017级植物保护专业的李白杨,科研之路也从福建农林大学起步。大一下学期,选择本科导师令李白杨犯难,学院组织的实验室参观为她指引了方向。踏入实验室,先进的仪器、专注的科研人员深深吸引了她。彼时秦源在雌配子发育领域成果显著,让李白杨心生向往,果断选择秦老师为导师。 大二时,李白杨入驻实验室。在秦源带领下,组内互帮互助攻克难题。“秦老师总能敏锐发现问题,为课题指明方向。”秦源的亲和负责,点燃了李白杨的科研热情。 身为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秦源每日事务繁杂,但她总能把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多年来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忱。李白杨对秦源的敬业印象深刻:“秦老师临近预产期了,还坚守在科研一线。预产期前一天,她依旧工作到深夜,仍心系课题的事儿。产后不久,她就马上在线上投入实验室的工作了。” 未来技术学院秉持“人才强院”战略,如今师资实力雄厚。学院先后引进、培养了45人次国家级人才、208人次省级以上人才,国家级人才占全校39%,超80%的课题组负责人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 在人才培养上,秦源将“三下乡”活动与青年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带领研究生团队深入农村,直面并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近三年,她培养了一批涵养农学、作物育种、食品加工等多学科创新型农业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输送了80余名优秀硕博毕业生。 今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秦源聚焦科研成果转化。她直言,不能让科研成果仅存于论文与实验室。她建议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科研成果转化相关课程,并强调需更加精准的政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一代不懈奋斗。”秦源感慨地说,“我们这代科研人,就是要为后来者搭建好攀登的阶梯。”如今,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青年学子踏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道路,用知识与汗水,滋养乡村振兴的广阔沃土。 记者手记 农业科技创新须加快“三位一体”融合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福建农林大学奋勇争先,其积极探索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发行业广泛关注,秦源团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二十多个春秋,秦源团队扎根植物生殖发育领域,深耕细作,探寻“花果密码”、种子奥秘,为农业基础研究注入强劲动力。尤为关键的是,他们将实验室智慧转化为田间丰收硕果,助力农民鼓起“钱袋子”,尽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强大力量。斐然成绩的背后,是教育、人才、科技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彰显出“三位一体”的独特魅力。 秦源教授作为团队领军人物,同时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更是将科研与行业发展相扣,为农业科研积极发声。今年全国两会,她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两岸融合,提议在福建重点产业布局国家级科创平台,整合两岸资源攻克“农业芯片”等核心技术,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此前,她还提出创建“闽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力求打破两岸农业科技协同滞后的困局。秦源的建言与团队科研实践紧密配合,为农业领域 “三位一体”融合及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高校堪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心脏”,在农业科技创新里挑着大梁。人才在高校接受系统教育,积攒知识能量,为投身科研打好底子;高校搭建科研平台,激发创新灵感,让科技成果得以孕育。拿福建农林大学来说,学校给秦源团队备好科研环境与充足资源,团队成员得以潜心钻研,充分施展才华,在基础研究领域频获突破,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效应用于农业生产等实际场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实例凸显出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纽带作用。 日前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着重强调,要强化高校等科研主体使命,大力建强人才队伍,加速成果转化。这一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仍然存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难题。高校应加大改革力度,重构转化体系,搭建高效服务平台,让科研人员摆脱“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困境。科研工作者要紧跟政策,挖掘成果潜力,贴合产业需求。政府部门需优化政策,加大扶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多方齐心协力,以人才为笔,饱蘸高校平台、科技成果之墨,定能奏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激昂乐章,让农业产业在创新驱动下活力四射,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秦源在植物生长室观察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生长。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摄 在漳州,团队走进加工车间,紧盯流水线,从清洗、去皮到装罐,不放过能为菠萝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 秦源(中)在江苏盐城开展生态治理工作,选用吸盐植物碱蓬作为关键“帮手” 。 在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的菠萝地里,秦源仔细查看菠萝植株,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