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前来打卡 东南网5月26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 在福建,丰富的老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建筑的活化利用路径,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活动弘扬了庄寨文化 古建筑与文旅的融合 庄寨,是福建三大防御性建筑之一,与土楼、土堡齐名。永泰爱荆庄: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洋尾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庄寨。它建于清道光年间,由鲍美祚为其发妻李氏建造,庄名“爱荆”,寓意着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尊重。这座庄寨不仅代表了鲍美祚与李氏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也体现了永泰庄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爱荆庄的修复工作持续了十余年,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文化遗产。2018年,爱荆庄被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还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爱荆庄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也为永泰县的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昨日,以“百年庄寨 爱传万家”为主题的2025永泰“爱在庄寨”文旅嘉年华举办。活动以庄寨文化为纽带,融合非遗传承、青年联谊、乡村旅游等多元体验,打造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浪漫体验的文旅盛宴。活动现场人声鼎沸,除了启动仪式外,还举办了永泰农文旅融合集市、“缘起永泰”沉浸式联谊活动、庄寨宴、为爱奔跑、庄寨旅游直通车、庄寨旅游同业考察团等活动,提升永泰庄寨知名度并带动周边文旅消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爱荆庄古朴的夯土墙下,活动以一场庄重的“庄寨迎宾”拉开序幕。领导嘉宾于卷轴签到墙签名,汉服迎宾再现传统礼仪之美。启动仪式上,同安非遗檀家拳虎虎生风,尽显庄寨尚武精神;《爱在庄寨》三条簪舞蹈则以银簪为笔,勾勒出永泰庄寨女性的千年芳华,生动诠释女性文化在谱写家风家训、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的核心力量;《永泰恋歌》的悠扬旋律,不仅唱响永泰山水,更吟诵着庄寨里绵延百年的家国情怀。 据介绍,为了更好的推动文旅资源落地,这次特别发布了四条永泰庄寨旅游线路:从爱荆庄的“爱妻敬母”家风,到青石寨的契约文化,串联起庄寨群落的独特魅力。永泰庄寨旅游线路以“庄寨为骨、文化为魂、生态为脉”,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果。“这不仅是旅游线路,更是打开永泰千年文化基因的钥匙。”永泰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线路+节庆+数字导览”模式,让庄寨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另一个成功案例。作为千年兴化府古城的核心区,该街区顺势从 “非遗 + 古街” 双向发力。荔城区文化馆馆长、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心负责人黄金梅介绍,街区活化利用古建筑,在县巷打造 “莆阳百工坊” 非遗一条街,设置了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市非遗艺术中心、《非遗里的中国》・记忆馆、莆田市非遗文化研学中心等 4 大展馆。 目前已引进 10 个非遗项目入驻,其中 4 个是省级非遗。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味《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节目展示的红团等非遗美食,还能欣赏到黄石镇后洋吴文忠国大师家传绝活果馔盘盒制作的精湛技艺等。接下来,街区还将围绕 “莆阳百工坊” 非遗一条街举办 “莆阳爽夏 遇鉴非遗” 等活动,推出妈祖祭典、台湾士林夜市、非遗街市文化长卷、非遗研学等 7 项专场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 从保护到活化的探索 福建土楼作为极具特色的非遗建筑,广泛分布于闽西、闽南地区。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级文保单位的 300 余座土楼之外,还有 3000 多座非世遗、非 “文保” 的土楼。漳州市积极协同高校力量,开启对 “非世遗” 土楼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 去年 11 月底,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正式开馆,集中展示了 7 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这些土楼分别是华安县的昇平楼、启丰楼,南靖县的翠美楼、进士楼、诗德楼,平和县的宾阳楼、河旧楼。项目团队采取微介入方式,仅对土楼现存建筑进行局部修缮,而非完全复建,同时为已坍塌的部分提供丰富的空间变化。 记者了解到,启丰楼已有 225 年历史,最多时曾有 400 多名饶氏族人居住于此。经过活化改造,一、二层被打造为以畲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非遗展示区,顶层改为居住使用,入口处倒塌的墙壁经加固后成为观景平台。华安县沙建镇上坪土楼群中的 “万历三楼”——“土楼之母” 齐云楼、唯一一座石头墙土楼昇平楼以及福建第一座大院式土楼日新楼,也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重点研究对象。调研小组提出,以游览故事的方式让游客体验村庄的空间序列,设计寻楼、探楼、阅楼、观楼、别楼等 5 个体验步骤,引导游客观赏周边土楼,眺望村庄山顶的观景平台和瀑布,形成更加饱满的旅游路线。 福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省文旅厅会同省住建厅等单位,科学推进 “非世遗” 土楼的活化利用工作。2020 年 11 月,省文物局和省住建厅联合成立福建土楼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工作方案。省文物局安排 150 万元委托专业团队全面开展福建土楼普查,完成全省 “非世遗” 文物土楼专项调查,共认定 “非世遗” 土楼 2593 处,制作完成 “一楼一档” 名录。在资金投入上,“十三五” 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将近 1.1 亿元,启动实施了 50 项文物土楼保护工程。省住建厅利用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修缮 “以奖代补” 项目,推动包括中央苏区土楼在内的 “非世遗” 土楼保护修缮工作,每栋奖补 15 - 25 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