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熳正在上历史课(图源:原州发布) 东南网11月6日报道(特约记者 陈小琴 本网记者 黎臻懋) 秋日,阳光轻柔地透过宁夏固原五中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本上。高一历史课堂上,来自福建连江职业中专学校的帮扶教师李熳,正指着投影屏上明代叶向高的史料图文,声音清晰而有力地问道:“同学们知道这位福建籍内阁首辅,是如何处理家乡台风受灾上报事务的吗?”台下,学生们眼神里满是好奇,紧盯屏幕,仿佛要透过历史的长河,探寻那遥远的故事。 午间的学生食堂里,来自福建连江第一中学的帮扶校长卓江蛟,端着餐盘,自然地坐在几名学生中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一边吃饭,一边亲切地与学生聊起日常:“刚开学,还适应吗?”“食堂的饭菜可口吗?”那关切的话语,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学子们的心田。 这对来自福建的教育者,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支教同仁,更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档。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跨越山海的动人协作篇章。 支教背后的“双向奔赴”:夫妻同心逐梦 言传身教是这对历史教师夫妻共同认同的理念。李熳的教育信念源于教师世家,爷爷追悼会上“手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悼词,成了她恪守不渝的的从教信条。 卓江蛟仍记得入职培训时前辈的话:“你想什么样的老师教你的孩子,你就去做这样的老师。”这句话照亮他二十多年教途。 卓江蛟对支教早已执着。2017年他赴甘肃定西送教,三年前申请援宁未果却未放弃。今年,身为连江一中副校长的他终于圆梦来到固原,妻子李熳也毅然放弃家乡教学环境,与他并肩。
固原五中(受访者供图) “我经常给学生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闽宁协作,讲一万遍不如自己亲身做一做。”卓江蛟的这一想法,正是两人共同的心声——他们始终怀揣支教梦,此次同行既圆了多年心愿,也能更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尽管心中牵挂年迈父母,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夫妻俩最终坚定地踏上了这片土地,共同践行这份跨越山海的约定。
卓江蛟与李熳与同事讨论教学方法(图源:原州发布) 初到固原时,高原反应给这对夫妻带来了不小挑战。“头晕、失眠……”卓江蛟回忆道,“但福建援宁工作组和固原五中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所以未受太大影响。” 跨越1800公里的距离,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善意,让言传身教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校园里的“闽宁对话”:架起跨地域教育桥梁 “调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课堂中去,到学生中去,到教师中去,多看、多听、多问。”这是卓江蛟来到固原五中后,坚持的工作原则。他认为,只有真正走近,才能找到帮扶的切入点。他用一周时间走遍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操场,和教师谈心、随机听课,手机相册存满校园照片,备忘录记满心得。课下,他利用“陪餐”时间和学生一起吃饭,倾听需求。不到两周,学生们就熟悉了这位亲切的校长。 与学生相处的点滴让他触动。卓江蛟发现,许多学生几乎没出过远门,甚至没去过距学校仅10分钟车程的固原博物馆。“这让我深思——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打开视野。”他感慨道。 为尽快了解固原的历史,短短十几天时间,卓江蛟和李熳已经两次前往固原博物馆。课下,李熳会主动与所带班级的任课老师分享学生学习情况,与他们一同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学习路”护航。“虽然卓校长和李老师刚来学校不久,但他们很快就充分了解了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真的能感受到他们在教育事业上的专业和热忱。”高一年级教师刘宏宏表示,两位老师的到来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李熳立足历史教学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善于将闽宁两地的历史文化融入教学,点燃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在《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公开课上,李熳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融进地域里:讲内阁“票拟”制度时,以福建台风受灾上报为例;讲边疆治理时,将福建海疆防御与宁夏西北陆疆经略放在一起分析;讲戚继光抗倭时,让学生对比福建的“光饼”和宁夏饼子的由来。“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福建与宁夏虽相隔千里,却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同频共振。”李熳说。
李熳正在上公开课(受访者供图) 学生们也以热情回应了她的教学方式。“开学不久,我问谁愿意当历史课代表,大半个班都举手了。他们说‘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老师!’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李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正在改变着这些孩子们对历史的看法。 闽宁协作的“长远之约”:从短期帮扶到长期影响 卓江蛟与李熳投身的是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统筹推进的“组团式”帮扶项目,这场闽宁教育支援从2022年起步,将延续至2035年。面对13年的漫长征程,卓江蛟意识到:短期支援要转化为长远影响,关键是要跳出“输血式”局限,为固原五中建立自主发展的可持续机制。 基于这份认知,他在前期帮扶基础上推进举措:深化闽宁学校联动教研,让教师经验常态化流通;搭建 “雁岭成长共同体”,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加强援宁小组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这些行动为学校积蓄内生力量。
固原五中的教学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与卓江蛟聚焦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相呼应,李熳则从教学一线传承经验,目标是 “留下带不走的教学能力”。她通过导师带教培养当地青年教师,结合学情打磨高中历史校本作业体系,让优质教学模式传递下去。
李熳正在备课(图源:原州发布) “无论学校的班子如何变化,师生如何流动,一所学校通过几代人的薪火传承、通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精气神、形成的独有气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永流传。”卓江蛟的话,是两人支教初心的注解。 夕阳下,夫妻俩在操场与福建家人视频:“刚陪孩子吃完晚饭,带您看校园……” 镜头两端,一边是牵挂,一边是责任。 晚风吹过黄土高原,也吹动着这对夫妻的教育理想。正如他们喜欢的诗:“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在闽宁协作中,他们是知识传递者,更是信心播种人,让福建教育理念在西北生根,续写“闽宁协作”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