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毛泽东人民政协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9-11-09 16:20 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王秀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六、阐释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和委员构成特点 周恩来把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概括为:严肃性、广泛性和灵活性以及代表性,并明确提出了政协委员安排的原则:(一)扩大团结、加强领导。(二)要有代表性。强调政协不是一盆清水,如果是一盆清水就没有意思了。(三)方面多。强调要吸收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这些人一起协商,团结他们。这样,政治协商会议才能前进,才能有利于国家建设。(四)分量够。每个方面都有带头的著名人物。周恩来提出的这些原则,对人民政协的组织构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七、明确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的指导关系 人民政协从一成立就明确了上下级政协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关系。周恩来强调:“政协全国委员会与地方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上下之间有指导和被指导、指示和接受指示、报告和接受报告的关系。”周恩来的这一论述,恰当地诠释了各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一致性。1950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组织上建立了联系后,周恩来说:“联系起来有好处,现在有党的系统,有政权系统,再加上政协的系统,这就更能反映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有利于决议的贯彻执行。”强调了人民政协作为一个系统,将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八、创建人民政协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人民政协创建伊始,在组织上分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三个层次。1954年后,政协全体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权,在周恩来主持下,政协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指出:“将原来的政协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三层,改为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两层。地方委员会也是两层。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领导日常工作,集中处理一般事情,便于开展活动。”周恩来还指导建立健全了全国政协开展日常工作的机构设置,设立了政治法律组、财政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外交组、国际组、民族事务组、华侨事务组、宗教事务组等八个工作组,作为政协委员开展经常性工作的机构,并明确了工作组的任务。这就为后来政协专门委员会的设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九、倡导建立“两会”同时召开的机制 195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在北京召开,“两会”格局由此初步形成。周恩来指出,“两个大会联合起来开会是一个新形式。但要说明,这个会是又联合,又有区别。主要议程是合着的,但人大要行使它的权力,这些权力政协是没有的,但是多吸收些意见,归入决议中去,可以集思广益把工作做得更好。”1964年,第四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再次同时举行,“两会”机制初步形成。这一机制体现了民主政治新模式。 十、制定政协中共党组活动的方针 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中共党组会上,提出了人民政协中党组活动必须坚持的方针:第一,“要一视同仁,又要有所不同。在政治待遇、物质生活方面应一视同仁,对党外人士不得歧视,但我们的党员在政治见解上、思想意识上,要比别人水平高,这一点是有所不同。”“我们就应更谦虚谨慎。”第二,“要上下一致,内外一致。凡是中央决定了的,地方上就要执行,上面是什么意见,下面也是什么意见”,“内部决定的方针,要贯彻到外面去,不要使人感觉我们对外是一套,内部又是一套,内外不一致。”他进一步指出:“凡是要在广大群众中做的事情,就应该真诚坦白地向党外人士谈清楚,对党外人士要和蔼真诚,不要虚伪”。第三,“要让党外人士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他们在各种会议上敢于说话。愿听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听,特别是要能听不同的意见。”“要有听得进去的胸怀;要有辨别是非的本领。”“对愿意同我们合作的朋友,应实行‘言者无罪’。”周恩来的这些观点为中共党组在政协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南。 周恩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政协思想,而且在领导人民政协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远见卓识的工作作风和平等协商、以诚相待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和品格,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相关阅读:
- [ 11-09]人民政协与人民民主
- [ 11-09]福州市政协召开软环境建设情况通报座谈会
- [ 11-09]福州市政协领导会见台湾客人
- [ 11-09]全国暨地方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工作座谈会在福建召开
- [ 11-08]原贵州政协主席黄瑶违纪 被传与多名女性有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