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政协频道> 政协资料 > 正文

周恩来对毛泽东人民政协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9-11-09 16:20   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王秀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周恩来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不仅参与创建并直接领导了人民政协工作,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的时候,回顾周恩来为人民政协创建和发展作出不懈探索,重温他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人民政协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阐述人民政协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长期性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思想,对人民政协存在的必然性与长期性作了重要论述。他认为,“假如没有一百多年来革命运动的历史积累,尤其是三十多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便不可能有今天这样济济一堂的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许多人认为政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周恩来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他说,“阶级存在,党派性也就存在,统一战线也就需要,这是一个真理。”“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要合作就要有各党派统一合作的组织。这个组织在今天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所以说要长期存在。”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政协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长期性作出的深刻阐释,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阐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早在1949年8月,周恩来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军管时期全国委员会、地方委员会是协商的机关。”周恩来进一步指出,“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仍将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国家大政方针,仍要经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

三、提出新民主的精神在于协商

在人民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多次提出:“新民主的特点不是只重形式,只重多数与少数。”“凡是重大的议案提出来总是事先有协商的,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他认为,旧的议会制民主形式,只是让人们在非此即彼之中做出选择,人们具体的、真实的意思无从表达。而新民主重视事前协商,各方各界代表都可以在政策制定时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汇总各方意见、符合最大多数利益的政策法令。周恩来还提倡:“新民主还有一个特点,即除非是最原则的问题争论不会妥协外,凡是有极大可能采纳的问题,最终可以取得妥协。新民主的这一原则也是值得重视的。”善于妥协,一方面符合新中国全体人民基本利益一致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尚包容、贵和谐的优良传统。周恩来的新民主的“事前协商”精神,其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四、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机关的作用

在人民政协成立之初,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政协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协商。既可以是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就有关国家大政方针和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提交政协全国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进行协商,取得协议,再由政府制定成政策和法律,公布实施;也可以是政协全委会或常委会就一些重大问题主动提出建议案,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和论证,采纳政协委员们的合理建议,由政府具体去贯彻落实。1951年,针对个别地方对协商机关不重视,协商机关成立一年,而会议只开过一次的现象,周恩来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指出:凡准备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一切重大决定和法律、条例,事先都提请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交换意见;而凡准备由政务院通过的重要决议和指示,也常征询全国委员会有关工作组的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个经验是值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用的,那些不重视协商机关的地方必须迅速纠正错误。

五、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1957年4月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是六亿人口国家,要把六亿人的生活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互相监督,不扩大民主,是不可能做得好的。因此,互相监督的面还要扩大,不能缩小。”人民政协应该怎样去监督呢?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人大代表,还有政协委员,每年应有两次到人民中去直接视察工作。他们可以从与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广大人民,接触实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得恰当,做错了没有,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偏差。就是说可以去找岔子。”其次,就是要信息公开,把批评政府的发言公布出来接受监督。周恩来对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的探索,对我们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六、阐释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和委员构成特点

周恩来把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概括为:严肃性、广泛性和灵活性以及代表性,并明确提出了政协委员安排的原则:(一)扩大团结、加强领导。(二)要有代表性。强调政协不是一盆清水,如果是一盆清水就没有意思了。(三)方面多。强调要吸收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这些人一起协商,团结他们。这样,政治协商会议才能前进,才能有利于国家建设。(四)分量够。每个方面都有带头的著名人物。周恩来提出的这些原则,对人民政协的组织构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七、明确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的指导关系

人民政协从一成立就明确了上下级政协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关系。周恩来强调:“政协全国委员会与地方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上下之间有指导和被指导、指示和接受指示、报告和接受报告的关系。”周恩来的这一论述,恰当地诠释了各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一致性。1950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组织上建立了联系后,周恩来说:“联系起来有好处,现在有党的系统,有政权系统,再加上政协的系统,这就更能反映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有利于决议的贯彻执行。”强调了人民政协作为一个系统,将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八、创建人民政协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人民政协创建伊始,在组织上分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三个层次。1954年后,政协全体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权,在周恩来主持下,政协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指出:“将原来的政协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三层,改为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两层。地方委员会也是两层。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领导日常工作,集中处理一般事情,便于开展活动。”周恩来还指导建立健全了全国政协开展日常工作的机构设置,设立了政治法律组、财政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外交组、国际组、民族事务组、华侨事务组、宗教事务组等八个工作组,作为政协委员开展经常性工作的机构,并明确了工作组的任务。这就为后来政协专门委员会的设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九、倡导建立“两会”同时召开的机制

195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在北京召开,“两会”格局由此初步形成。周恩来指出,“两个大会联合起来开会是一个新形式。但要说明,这个会是又联合,又有区别。主要议程是合着的,但人大要行使它的权力,这些权力政协是没有的,但是多吸收些意见,归入决议中去,可以集思广益把工作做得更好。”1964年,第四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再次同时举行,“两会”机制初步形成。这一机制体现了民主政治新模式。

十、制定政协中共党组活动的方针

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中共党组会上,提出了人民政协中党组活动必须坚持的方针:第一,“要一视同仁,又要有所不同。在政治待遇、物质生活方面应一视同仁,对党外人士不得歧视,但我们的党员在政治见解上、思想意识上,要比别人水平高,这一点是有所不同。”“我们就应更谦虚谨慎。”第二,“要上下一致,内外一致。凡是中央决定了的,地方上就要执行,上面是什么意见,下面也是什么意见”,“内部决定的方针,要贯彻到外面去,不要使人感觉我们对外是一套,内部又是一套,内外不一致。”他进一步指出:“凡是要在广大群众中做的事情,就应该真诚坦白地向党外人士谈清楚,对党外人士要和蔼真诚,不要虚伪”。第三,“要让党外人士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他们在各种会议上敢于说话。愿听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听,特别是要能听不同的意见。”“要有听得进去的胸怀;要有辨别是非的本领。”“对愿意同我们合作的朋友,应实行‘言者无罪’。”周恩来的这些观点为中共党组在政协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南。

周恩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政协思想,而且在领导人民政协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远见卓识的工作作风和平等协商、以诚相待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和品格,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