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坤代表:敢叫旧貌换新颜
www.fjsen.com 2012-10-15 17:17 杨建国 来源:福建人大网 我来说两句
建设新农业,殚精竭力 蔬菜种植是东坑村的主导产业,主要栽培模式为番茄—水稻—蔬菜,蔬菜产业产值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的62%。为了让菜农增加收入,近年来,刘炳坤代表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修筑防洪堤、修建标准化水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此外,刘炳坤代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论证,先后成立了“三农”服务站,成立了漳平市东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土地流转、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统一营销蔬菜等方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蔬菜产业有序生产,销售渠道畅通。“东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为村里统一引进以色列西红柿新品种“金石王”1号,亩产达6000公斤,并统一营销,热销泉州、石狮、厦门和三明等城市,年可为社员创收70多万元,受益农户达170户,为村民致富拓宽路子。”走在东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聊起东坑蔬菜专业合作社,刘炳坤代表如数家珍,似乎有道不完的话题。 如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坑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拥有500多亩的种植规模,近百亩蔬菜大棚,主要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当西红柿成熟时,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销售商前来采购和城区市民前来参观,基地正朝着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的方向发展。目前,该基已取得省无公害蔬菜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被评为“省副食品直控基地”,“宫仔洋”商标也成功注册。 创造新生活,一马当先 为了给村民创造新生活,刘炳坤代表动员龙岩市人大代表、东坑村乡贤陈福增捐献了80多万元兴建了三层700多平方米集农民之家、老人活动中心、农民书屋于一体的村部综合大楼,并配套建设了篮球场、农民音乐广场、农民公园、农民休憩亭,方便村民自娱自乐和锻炼身体,让村民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为了打造“绿色庭院”,刘炳坤代表还筹措了25万元对村道两边和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种植落地榕、非洲茉莉、香樟、桂花、甜竹等,让绿化后的新农村更添生机。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都会自发地来到村部旁的广场边,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以前,一到晚上没有什么节目,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一个晚上下来,感觉腰酸背痛,到医院一查,说是血压高了。自从刘炳坤代表组织了我们参加广场舞以来,我天天参加,跳完后感觉整个人很轻松,人也很有精神,前一段到医院一查,血压恢复正常了,信不信由你。以后呀,我更要加紧锻炼身体,好好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一位姓黄的大妈在参加广场舞之后,感同身受地对笔者说到。 为实现村民居家养老的目标,打造“幸福东坑”,刘炳坤代表在村部的一楼开设了一间村卫生室。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可以挂个电话,让卫生员送服务上门,送药品上门,让村民小病无须出村。此外,为更好地为村里的老人办好事、办实事,刘炳坤代表建立挂钩帮扶机制,成立互助小组,对全村“五保”、“独居”老人进行划片结对帮扶,坚持每星期定期走访老人家庭,查看老人吃、穿、住、医四方面的情况,为高龄或病残老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由村医疗卫生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随访、送医、送药、体检等优惠服务,每月免费提供一次健康检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刘炳坤代表的带领下,如今的东坑村还建设了“农家书屋”,只见书屋内有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有文艺方面的书籍,有当天的福建日报、闽西日报等刊物,还有可以上网“冲浪”的电脑室,让村民们上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资讯。“农家书屋”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让村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一头连着外面的农贸市场,让东坑村的村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刘炳坤代表不但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而且还是积极履行代表职责的模范。当任人大代表以来,他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大对漳平市东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规范合作社运作的建议》《关爱老年群体,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的建议》等10余条建议,连续三届被我镇评为优秀人大代表。”采访结束之际,漳平市和平镇人大秘书陈幼春竖起了大姆指,对笔者说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