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漳州一中,人们会发现,这里有别于其他校园,婆娑绿意掩映不住扑面而来的“红色气质”。
近几年来,漳州一中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红色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革命教育环境,创新红色教育形式,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德育之路。
东南网6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金春 通讯员 王龙祥/文 蔡坤宇/图)

漳州一中芝山剧社举行课本剧文艺汇演“筑梦中国”。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从芝山俯瞰,红墙绿树,校园风景独好。远山近岑,历史与现实交汇,一脉相承的是对红色文化的坚守。
6月的阳光炽热似火,肆意洒向芝山南麓漳州一中校园。满眼的金晖中,新华楼前耸立的毛泽东雕像让人眼前一亮。
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学校书记、校长方跃飞,面对眼前的景象发出感慨:“在厚重的历史旧址面前驻足,不由得会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重温从事教育的初心。”
芝山下屹立着两座年代久远的红砖楼——芝山红楼和新华楼,它们素有“红色革命精神领地”之称。作为百年老校,漳州一中流淌着优良的红色血脉,见证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巨变。
一段红色传奇,至今传为佳话。
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率领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当时就住在芝山红楼。东路军司令部设在现新华楼(当时叫干之楼,部分辟为图书室)。毛主席在图书室见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两个策略》等一大批书籍,视为至宝,一路携带走过万里长征,直到走进中南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书籍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漳州一中英才辈出。走出校门,许多校友最难忘的依然是芝山下的那一抹红色记忆。5月9日,“全国优秀法官”黄志丽应邀来到漳州一中,与母校师生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她回忆就读时的美好时光,语重心长地告诉学弟学妹们:“有信仰,才能有远方。”

长达80米的浮雕文化墙,成为校园的美丽风景线。
红色文化留存记忆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度都成景点,让每一棵树都成为一本书,让每一段故事都得到有益的展示,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精品。”《校园文化建设读本》扉页上的几行字,是方跃飞对红色文化建设的理解和坚持。他决心打造活态的历史教科书,把红色校史教育打造成校园文化品牌,让红色基因融入师生的血脉。
学校挤出经费对历史遗址进行维护修缮,组织老师、发动校友编纂校史资料,发掘、留存渐渐远去的红色记忆。
历经几年的建设,一个壮观的文化长廊环绕校园,成为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长达80米的浮雕文化墙,气势恢宏,仿佛穿越时空,抚摩一卷卷斑斓的历史画册。广场上,鲜花簇拥着毛主席塑像;图书馆内,主题展览记载了毛主席的革命足迹;石雕画卷,展现了优秀校友、革命先辈、共和国英模们的事迹;逶迤数千米的防空洞隐藏于校园深处,成为革命年代的特殊回忆。将军园、院士园错落有致,彭冲、方毅题词交相辉映,处处是风景,是文化。
记者来到图书馆,看到“毛泽东之于漳州一中”展览特别引人注目。发黄的照片和马列著作,展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漳州一中的不解情缘。这些峥嵘岁月的历史印记,已成为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让师生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方跃飞多年来笃行的教育理念。
红色教育与时俱进
把红色教育做实、做出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师们在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手头缺乏贴近学生、能接地气的教材,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学校组织力量将红色校史文化编写进《校园文化建设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文学馆、科学馆、艺术馆、校史馆不断充实,渐成规模。学生们透过身边的红色符号去追寻历史的足迹,去感受百年文化底蕴的魅力。
校领导身体力行,当好红色文化的宣传者。
“这个龙溪中学里,一定有我想要的书。”毛泽东来到省立龙溪中学(漳州一中前身)图书馆见到马列著作时,如获至宝,大喜过望。这是电视连续剧《寻路》的一个片段。
一次偶然的机会,方跃飞看到这个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每次上校史教育课时,他都会播出这段珍贵的资料,鲜活的影像让学生们倍感亲切和自豪。
现在,红色歌曲与校歌已成为学校艺术节的保留节目。结合红色校史,学校排演《我的中国》等校园历史剧,演绎一中学子的抗战热情;开展红歌合唱比赛,举行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比赛……《可爱的中国》获得了福建省“中华梦·爱国情”诵读大赛一等奖。学校还借助驻地部队资源,切实推动国防教育工作,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在漳州一中,学生们深入了解红楼的历史后,心灵都会受到洗礼。教学楼前,正在认真整理图书的林思择同学告诉记者:“这些书是我们毕业班同学的一份心意,将义卖所得捐助云霄桥头小学,那里是乌山革命老区。”
“红色富矿”更待挖掘
蕴藏着“红色富矿”的芝山,因出灵芝而闻名,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玉在山而草木润。”如何使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成为滋润教育环境的源泉?
发挥校图书馆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图书馆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现有藏书13.1万册,其中线装古籍(1911年以前)2900册。学校精心策划了系列藏书展览,除“毛泽东之于漳州一中”外, “历年教科书”展出了馆藏自清代以来的重要教科书,它们承载了一代代师生的青春梦想。“最具特色图书、报刊、连环画”展览使学生可以重温红色经典,欣赏到几近绝版的名著。这些珍贵的藏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复兴芝山书院文化。漳州一中历史可溯及芝山书院。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事,曾讲学于芝山临漳台,兴学教化。学校兴建了朱熹讲学群雕和弘毅亭,并将朱熹、文天祥、黄道周等与漳州有关的文化名人的诗文镌刻成诗壁。学生在此可晨昏课读,可吟诵弦歌。然而,芝山书院至今荒废,让人痛惜。“希望政府能支持重建,让书院文化再放光芒。”蓝文贵老师的一席话代表了师生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