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25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实习生 林思佳 海峡网记者 陈娜 实习生 林婷婷 文/图)标准的清式院落、仿西式建筑纹饰的栏杆,呈现了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无缝对接”,一如严复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调。初入严复翰墨馆,馆内陈设了馆长从各地收集而来的严复的作品真品,内部建筑也渗透着严复足迹。严复翰墨馆内介绍了严复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游历一遍下来,似寻味着严复的传奇一生。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 这是翰墨馆内挂着的严复遗嘱,字字铿锵,令人不禁驻足沉思,追溯着严复一生所求。他耗尽毕生精力研究生物学、逻辑学、法学,并走上翻译道路,为国民开启思想的大门;他从西方采摘来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致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种出花朵;他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仍告知国民要热爱生命,健康的体魄才是一个国家和国民强大的基础,他的睿智和大师情怀令人动容。 励志少年严复的探索之路 1854年1月8日,严复在一个医生的家庭出生,严复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间名医,父亲严振先有很深的国学造诣,人称“儒医”。从小,严振先对严复的教育就特别严厉,为他延聘名师,悉心管教,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严复五岁时,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七岁时,严复就到私塾学习,再加上父亲的辅导,打下了较好的学业基础。 严复九岁时被父亲送到“宗彝书馆”去念书。“宗彝书馆”的教师黄少岩在当时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明达的名师,但教学环境却非常差,书馆设在一个戏班的楼上,戏班经常要在上半夜排练,免不了锣鼓喧天,黄少岩为了不耽误严复学习,就让他在上半夜先睡觉,等下半夜戏班彩排结束后再起来读书。 严复11岁时,严振先又将黄少岩聘请到家中教学。黄少岩对严复管教严格,除了教严复经书外,还给他讲宋、元、理学案和典籍,这些知识为他后面在学术研究上打下了基础。同时,黄少岩还经常讲述明代东林掌故,东林党人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精神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都令严复肃然起敬,终身铭记。严复一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变法主张等无不与他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1866年,严复才12岁,父亲严振先因抢救霍乱病人而受到传染,不治身亡。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一家人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家境贫寒,严复无法继续走科举入仕之路,恰在此时,福州的船政学堂正在招生,学堂不但供给衣食住,每月还有四两纹银的补贴,严复便决定前去报名。 福州船政学堂此次招生考试的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对于刚失去父亲的严复而言,对这样的考试题目,便触景生情,文章写得情文并茂,让当时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大赞好文,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后学堂首届学生。 严复在马尾船政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的几年中,严复不必为自己的衣食操心,每月还可将学堂补贴的四两纹银悉数补贴家用。由于严复在学堂的学习成绩屡列优等,不论是月考还是大考,都获得许多奖学金,他就把这些纹银寄往家中帮母亲维持生计,因此更得沈葆桢的赏识。 |
相关阅读:
- [ 05-02]“严复与北大”专题展将在北大开幕 展品达120余件
- [ 02-18]“校长的第一课”廉政教育活动在福州举行
- [ 02-17]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笔醒山河——严复》今日在榕开机
- [ 02-13]“严校长”的故事“圈粉”海内外
- [ 01-12]福建筹拍严复大型纪录片
- [ 01-07]纪念严复诞辰163周年 严复故居明、后天免费开放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