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在榕分享“成为小说家”的秘密
东南网2月9日讯(本网记者 蔡丽洁)2月8日晚,谢有顺新书《成为小说家》分享会在福州大梦书屋西湖店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和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师徒二人揭秘“如何成为小说家”。
谢有顺的小说观
《成为小说家》集合谢有顺在各地给作家讲课时的演讲记录,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从长篇小说讲起”“写作的几个关键词”“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小说的雅俗调适”“人心的省悟”。集中揽括了谢有顺对小说写作的理解。谢有顺表示,口语化的文风让书籍更具一些可读性。他认为,在当下,谈写作,尤其谈小说写作的书并不多,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懂创作的批评家,也希望自己能写一本作家愿意看的书,因此这本书因势而生。
他认为,小说应该思考难以回答的问题。文学要探讨过去不能解答,现在也不能解答,未来还不能解答的问题。大凡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作品,都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老人与海》的结尾是开放性的,现在还能一直讨论下去,正是因为它探讨根本性的永恒的问题。
谢有顺认为,关于小说写实的方面,能够还原一种具体的生活还不够,还要让人看见背后的人物内心有怎样的挣扎,有怎样的命运感,有怎样的一个灵魂空间。
近年来,文坛重于强调小说的“虚构性”,对此,谢有顺有他独特的见地。他认为这些年来小说写作,过度强调了想象和虚构的意义。想象和虚构当然是文学写作最为重要的才能和基础,但小说写作单靠想象和虚构,是不够的。除了想象和虚构,具体的细节雕刻,也很重要。
谢有顺在榕分享“成为小说家”的秘密
名师在前,高徒在后
孙绍振认为,在他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谢有顺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说,“我在选拔人才方面敏锐的直觉,历来也得到公认。但是,发现谢有顺,却比较晚,在他出现在中文系两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会成大器的苗子。”
谢有顺回忆说,“我的老师孙绍振教授不久前给我来信说,他想提一个‘演讲体散文’的概念,我深表赞同。孙老师是出了名的演说大家,他深阔的学问我学到的不多,其演讲风格我更难望其项背,但有一点是孙老师教我的,演讲要吸引人,必须多举例子。例子好比窗户,光是从这里透进来。”
谢有顺先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2010年获评“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出版有《文学及其所创造的》《小说中的心事》等著作十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