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八闽大地,文脉悠长,名人辈出,有杏林始祖美称的东汉名医董奉、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官拜北宋宰相的天文学家苏颂、南宋爱国名相李纲、白衣卿相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思想家严复、文化巨匠郑振铎、世纪老人冰心、幽默大师林语堂、华侨领袖陈嘉庚等巨擘,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 从“福建出秀才”到朱子理学 “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地少人稠,‘仕进为人生一大出路’。世家大族积极鼓励族人读书应考,由此形成不少世代应举、科名不断的家族。”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传标说。 宋元明清,福建为科举大省,乡试和会试的名额均居全国前列,“福建出秀才”被列为当时“天下第一”的社会奇观。不少名门望族出现父子叔侄同登科第,兄弟连捷,累世举人、进士等盛况,被世人传为佳话。 长乐人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第一位有名的思想家,他的传世著作《伸蒙子》2卷、《续孟子》2卷,收入《四库全书》《百子全书》等丛书中,流传甚广。唐咸通间,他们兄弟五人先后俱中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五桂联芳”。唐懿宗赐“兰桂同芳”匾予以褒扬,并敕改其所居崇贤乡为“芳桂乡”。 宋代福建,文人崇尚理学,本着文以载道精神,重视诗文的教化作用。 “闽学萌芽于北宋,至南宋由朱熹集大成,之后在元明清继续兴盛并扩大影响,由地域性上升为全国性,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思想。”刘传标说。 南宋建立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建成为南宋王朝的大后方,游酢、杨时、朱熹等名儒在福建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学派。 朱熹是儒学思想的后期代表人物。他在福建生活、著述、教学达50余年,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理学南传、闽学形成,使福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故被称为“理学名邦”“海滨邹鲁”。 从船政育才到放眼看世界 在近代中国,福建人是亮眼的群体,卓越建树,开风气之先。 福州坊间有“三巨人”之说: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文学巨人林纾。 虎门销烟,让国人永远记住了民族英雄林则徐。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至今令人敬仰。位于三坊七巷的林则徐纪念馆,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 “翻译《天演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始终抱着一种理性的接纳心态。他的译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以及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孙汉生说。 林纾45岁时翻译《茶花女》,开启中国文学翻译的历史。此后20多年,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十多个国家近200部小说,“林译小说”闻名于世。胡适称“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 晚清船政之父沈葆桢与左宗棠共同创办了福建船政,追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马尾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造船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在刘传标看来,开办福建船政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闽人在近代经略海洋的一场重大实践。 “福建船政造就了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放眼看世界、开风气之先的民族精英。他们积极将中国古代典籍、文学作品以及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等介绍给西方社会,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有了陈季同等船政留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欧洲公众才开始直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刘传标不无感叹地说,这一群体从不同侧面推动着福建文化乃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福建也率先成为中西文化交融区域。 |
相关阅读:
- [ 04-21]文创市集搭建平台“牵线” 摊主:推广老手艺传承老文化
- [ 04-21]晋安第六届闽王文化旅游节开幕 两岸王氏宗亲共祭闽王
- [ 04-21]福建数字文化将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 04-21]第六届闽王文化旅游节在晋安举办 两岸青少年首次共祭闽王
- [ 04-21]莆田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打造七大示范工程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