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盛开的季节。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摄 编者按:曾几何时,化肥以其肥效快、施用方便、作用明显等优势,让农民逐渐忘记了绿肥的好处,但简便、高产、高效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代价。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带动下,人们试图从传统农耕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案,沉寂已久的绿肥被重新提及。紫云英不仅是极具观赏性的花卉,更是常见的绿肥作物,将其翻压入田,不仅能够培肥地力,还能大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光泽,紫云英在稻田、柑橘果园等场景中,已重新获得了恢复性生产与应用的机会。 东南网5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文\图) 来自传统农耕文化的土壤改良方案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光泽县李坊乡后杉村老农们念兹在兹的农谚,让刘家旺找到突破烟草连作障碍的新出路。 刘家旺是光泽县烟草专卖局局长。作为烤烟生产大县,高峰时光泽全县种烟4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 烟叶连年重茬,单一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养分失调、微生态环境恶化。2013至2014年间,原光泽县农业局在全县自然村取土检测,结果显示,当地耕地总体地力水平不高,保肥性差,土壤酸化,严重缺镁、硼等元素。 烟叶产量与品质深受影响。“烟草黑胫病、青枯病、黑腐病等土传病害频发。”刘家旺还记得,2015年全县烟叶因气候异常与病害减产超10%,“我们推行烟—稻轮作,试行客土改良、稻草溶田、白云石粉调酸,但成本高企,收效甚微”。 2015年,光泽县烟草农业协会开展了一场关于土壤改良的田野调查。在后杉村,村民们反复提及早年光泽家家户户种植的冬季绿肥——紫云英。 “紫云英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据测算,每百公斤鲜草可供0.5公斤氮素,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光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红玉说,紫云英在光泽有140多年的种植历史。1967年,全县60%的耕地种有紫云英,规模近12万亩。 福建的绿肥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更久远。早在魏晋时期,闽地便有采用野生草肥提升地力的实践。紫云英则是福建当家绿肥,全省规模曾突破300万亩。上世纪80年代,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出日后引领市场的“闽紫”系列新品种。其中,“闽紫4号”包含光泽种基因。而后伴随化肥工业崛起,加之绿肥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绿肥生产走向低谷。 对传统的借鉴,对当下的反思,为绿肥带来机遇。后杉村调研后,光泽便在当年启动了紫云英复种计划,并与省农科院等多方技术力量共同探索土壤改良新途径。 次年,福建开始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其中便包括每年种植紫云英100万亩。今年,福建“3323”地力提升工程,则提出推广绿肥种植300万亩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