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厦门:为低级别文物“撑把伞”
www.fjsen.com 2024-07-02 08:56:32 林泽贵 邱赵胤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工人在颍川世泽堂进行脊头彩绘。

东南网7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邱赵胤 文/图)

三名工人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撬起门口前埕的地砖,拭去泥土,依次归置好。“完整的都会尽量留用。”代建单位厦门集美发展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山说。

这是厦门第二批集中修缮保护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集美颍川世泽堂的一个修缮片段。

低级别文物主要是指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即那些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与全国一样,受产权归属复杂、经费筹措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约,厦门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一度不太理想。

如何破题?近年来,厦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集中保护修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出科技赋能等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保护之路。

“快马加鞭”做“慢工细活”

走进集美大社后尾角的颍川世泽堂,只见缓坡红瓦屋顶鲜艳,屋脊上的剪瓷作品栩栩如生,新旧瓷片完美衔接,修缮已近尾声。

突然,“哐”的一声,工人手中老化的地砖裂成几段。负责现场施工的厦门万圣形意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泽诚心痛不已:“这种六寸砖停产了,只能从其他拆除的老建筑四处收集。”

颍川世泽堂由陈嘉庚祖父初建、其父亲扩建,陈嘉庚先生1874年出生于此。今年4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7月完工后计划布展成嘉庚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为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献礼。

房屋主体架构保存得不错,但屋顶漏水、墙面剥落、房梁腐朽。施工方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

工期短又逢连雨日,修缮只能“快马加鞭”做“慢工细活”。代建和施工单位多次找集美校委会并走访老人、专家,比对大量相关资料,尽力恢复这座百年古民居的历史面貌。

修缮中,严重外凸的右侧墙体如何归安是个难题。施工人员把条石逐一编号,拆卸下后先灌浆加固再重新归安,工序繁多。屋脊上剪瓷修复时新旧并用,只修复残损部位,完好部位则基本保留下来。

与颍川世泽堂一样,位于海沧老街的低级别文物张振成宅修缮时同样如此。

由于年久失修,古厝出现横梁空心化、石拱断裂、屋顶严重漏水等问题。2021年,张振成宅启动修缮,成为厦门首批集中修缮的文物,历时3个月修缮完毕。

“房屋巷头横梁的修缮颇为费神。”负责修缮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和永说,换梁时需先做好支撑柱,才能将上面的木构件一层层拆下,但因横梁嵌入水泥墙体,只能从两侧墙体凿洞搭建支撑柱。

陈和永解释,闽南地区古民居大多以插梁式构架为主,通过梁柱之间重力的逐层分解,可以做到墙倒屋不倒,对这种房屋构架的修缮也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一项重要技巧。

集中修缮留住历史文脉

颍川世泽堂的修缮,是厦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工程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厦门现有1960处不可移动文物,低级别文物1657处,且多为祖祠宫庙、私人产权文物。

低级别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也是传承厦门历史文脉的重点。

为形成保护合力,厦门市从健全法规制度入手,从源头上落实保护。2020年,《厦门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保护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023年底,厦门又修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多规合一”保护工作。厦门市文旅局还组建70余人的文物维修专家库,为各区文物修缮方案进行把关审核,解决了大规模修缮中专业力量不足的困难。

同安区五显镇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庶安楼的修缮,为厦门启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工程提供了契机。

庶安楼是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方形古楼,融汇闽西南土楼、闽中土堡两种建筑范式,是目前厦门地区少有的古民居建筑研究范本。2019年6月,庶安楼因台风和雨水导致局部损坏,厦门随即迅速启动修缮保护。

以庶安楼修缮保护为契机,厦门着手开展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工作。厦门市文旅局成立调研组,以濒危、急需维修、一般维修和基本完好四种状态,对各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拉网式排查。按照价值优先、濒危优先的原则,确定首批163处抢险及抢救性维修文物清单,修缮资金由市财政按比例分配,确保经费补助到位。市政府连续两年将修缮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进行绩效考核。

2022年,首批文物修缮完毕,其中140余处低级别文物占比约90%,市、区两级共投入2亿多元,保护力度为厦门市近年来所罕见。2023年,厦门又启动第二轮275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集中保护修缮,已完成修缮43处。

为文物配上贴心“管家”

“巡查‘醉仙岩天界寺碑刻’无异常;周围环境安全无隐患……”6月26日,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者许丽仁和丈夫王郑雄在仔细巡查厦门园林植物园内的天界寺后,立即通过手机上报巡查情况。

2016年10月,思明区文旅局率先在省内推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活动,并开发上线“厦门文化管家”系统,将辖内19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开放给社会力量认领守护。

2017年1月,发现“醉仙岩天界寺碑刻”无人认领后,许丽仁夫妇当即以家庭形式进行认领,每个月他们会对所认领的文物点巡查两次以上。此后,思明区还探索亲子认领文物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年轻血液。许丽仁的儿子成家后,也以小家庭为单位认领了文物李世进宅。

2021年,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厦门总结思明区经验,在“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基础上,上线“厦门文物管家”系统,市民可注册成为“文物管家”。截至2023年底,平台已注册志愿者近900人,认领文物1800多处,巡查10万多人次,其间有2名志愿者被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表彰为“最美文物守护人”。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厦门文物管家”2.0版本全新上线,增加了志愿服务、厦门文物、活化利用三大板块。新版本数据更精细,方便筛选、统计和导出,相当于为文物配上了贴心的“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还积极探索数字智慧化等新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中的应用,如打造鼓浪屿元宇宙项目,完成鼓浪屿53处核心要素BIM扫描建模外观场景拍摄和25处文保建筑点三维测绘扫描,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水平。

“修缮是为了留住文脉,接下来将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推进文旅融合。”厦门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文物保护修缮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文物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真正地“活”起来。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