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闽江学院“薪火-暖风支教队”:七年坚守,点亮深山里的星光
www.fjsen.com 2025-07-10 11:27:59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东南网7月10日讯 盛夏的罗源县中房镇,蝉鸣声在山间回荡。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暖风支教队”的队员们又一次踏进这片熟悉的土地,为孩子们带来知识与希望。这支由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自2019年起,连续7年奔赴中房镇,累计选派140余名志愿者参与支教,累计为700余名中小学生开设800余课时丰富课程,用青春与热爱续写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

从“学生”到“老师”的接力

image.png

来自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2022 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黄鑫源曾是中房中心小学的学生,大学考入闽江学院后,主动报名回到母校支教。“我想回到那个曾经孕育我的地方,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看到的世界,分享给那里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在支教的日子里,黄鑫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她还带来大学校园的照片,给孩子们讲述大学生活的精彩。孩子们的梦想中渐渐多了“我长大了也要像黄老师一样,回来帮助更多的人”的梦想。

像黄鑫源这样的“反哺者”并非个例。历史学专业的锜宇宸连续三年来到中房,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小宇哥哥”。三年间,他带孩子们剪红纸成花鸟,执毛笔写春秋,更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传递文化自信。“14天不足以改变一生,但足够播下一粒种子。”这位公费师范生说。

藏在向日葵里的答案

image.png

留守儿童杜武鼎的故事,诠释了“种子”的力量。2019年,他的两个姐姐参加支教后,总在家比划五禽戏、展示剪纸窗花。2020年,“薪火”支教队员开展了线上支教活动,内向的杜武鼎第一次在评论区提问,老师的鼓励让他爱上了这些充满趣味的课程。此后的每年夏天,他成了最积极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内向的新同学,还会在结营仪式上自信地唱歌。

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杜武鼎指着教室墙上自己画的向日葵,他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把这么多好玩的知识教给更多小朋友!”

image.png

这样的蜕变并非偶然。实践队以“扎根传统,文化启智”为核心,设计国学诵读、非遗剪纸、甲骨文粘土画等课程。八段锦的晨练、油纸伞的制作、竹草编织的体验,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

罗源县中房镇地处偏远,教育资源有限,许多留守儿童常年与祖辈相依。2019年,实践队首次踏入这片土地时,面对的不仅是35℃高温下没有空调的宿舍、纱窗缝隙钻入的蚊虫,还有孩子们怯生生的目光。“第一次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首批队员回忆道。

困难没有吓退这群年轻人。当地政府迅速为宿舍加装风扇、改造热水系统;队员们则用“课后素质拓展”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老鹰捉小鸡时故意放慢脚步,丢手绢的歌谣里藏着鼓励。当孩子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小风扇和冰镇汽水塞到老师手中时,双向奔赴的温暖悄然生长。

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校地共建的典范。闽江学院将中房镇纳入实践育人体系,当地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让“高校赋能+地方搭台”的模式持续深化。七年坚守,沉淀下无数动人细节:孩子们递来的野花,作业本上歪扭的“谢谢”,以及那句年年响起的“老师明年还来吗?”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夏天最难忘的味道。这支队伍用坚守证明:教育的薪火,终将燃亮深山里的星空。(作者:黄甜甜 黄子晴)

image.png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