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暑期里,福建省各高校学子坚持“调研、服务、宣教”并重,在基层一线磨炼专业本领,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用行动回应时代课题,在广袤土地上写下青春的温暖注脚。
“行走的大思政课”:在红色热土中汲取信仰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福州市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指挥部旧址展览馆,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行稳志远,奋楫笃行”实践队员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红军先烈们抗日救国的凛然气概、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以及紧紧依靠群众的革命传统深深震撼。
福建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在百丈指挥部旧址展览馆感悟革命精神
在百丈村村史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中,师生们了解百丈村的历史由来与传承发展,感受百丈村人民与党的密切联系,对党的深沉敬爱。
福建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聆听红色专题讲座
中共罗源县委党校、罗源县行政学校前常务副校长龚庆忠老师作以“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学习中共党史”为主题的红色专题讲座。讲解过程深入浅出,跌宕起伏,现场学习氛围浓厚,掌声雷动。成员们在实地参观探访中深化了对红军精神、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以及团队协作的理解与感悟,更在具体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践队聆听讲解员讲忠山村革命历史
忠山村作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曾是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青水畲族乡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驻扎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乡。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岩刻红魂·文兴畲乡梦”实践队走进忠山、沧海畲族村,认真聆听革命先辈在这两片热土上不怕牺牲、勇于革命的历史。在参观革命遗址过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的具体内涵、意义。实践队在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历史、“触摸”革命文物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助力壮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量,指导实践队学生为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小学生和永安市民族中心小学生开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课堂。活动激发了小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参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也彰显了实践队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使命担当。
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在漳州古城侨批馆聆听侨批故事
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寻迹东山,金廉筑梦”实践队“行走的思政课”,以金融惠民的实效、侨批文化的根脉、拼搏奋进的精神、忠诚为民的情怀、乡村振兴的成果、廉洁自律的谷文昌精神为鲜活教材,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成长养分与前行力量。队员们驻足于漳州古城侨批馆馆藏珍品前,听讲解员讲述海外侨胞在抗战时期汇款支援祖国、新中国成立后回乡投资建设的故事。从革命年代的舍生取义到改革时期的倾情奉献,侨批里的家国情怀穿越百年依然滚烫,让师生深刻体会到: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滚一身泥,磨几层皮”——漳州女排精神博物馆的标语,令师生感到振奋。队员们触摸着竹棚训练馆的旧木板,看着女排姑娘们带血的护腕和磨破的球鞋,再对比墙上“五连冠”的荣耀时刻,瞬间读懂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内核。“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谷文昌把一座荒凉的海岛变成东海绿洲的同时,也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像谷文昌那样,心系人民、敢于担当、廉洁自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专业服务在一线:青春智慧助力基层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5支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州、三明、泉州等地,以“红心铸魂、研心问道、暖心服务、同心筑梦”为主题,将心理服务带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与社区一线,奏响一曲“心”与民意共振的青春交响。在三明沙县俞邦村,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参访调研,深入了解“沙县小吃走向世界”的产业故事,感悟“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基层奋斗精神;在沙县总医院,队员们专题学习三明医改经验,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改革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福建师大心理学院在沙县开展职工心理健康讲座
调研中,队伍深入华电高砂水电公司一线车间、沙县总工会与乡村社区,围绕新业态职工与村民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绘制基层心理服务需求图谱。在翠绿小学,“不‘欺’而遇”校园欺凌防治团辅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情绪表达与自我保护;在华电车间,“心事漂流瓶”减压活动打破职工间隔阂,释放工作压力,提升团队联结;在安溪多所小学,支教与心理课程并行推进,趣味互动中传递成长能量,为乡村孩子们送去陪伴与启发。
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开展碳汇调研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36支实践队伍530余人,采用“科研导师带队+思政骨干参与”及跨学院联合等方式,围绕“科研需求+”与“科技赋能发展”两大核心任务,奔赴福建省内外各地。“防台减灾应急”实践队瞄准国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需求,在高路研究员带领下自主研发“台风-暴雨-洪涝临灾风险动态预估模拟”技术,以动态、精准的数字力量重塑台风防御体系。开展自然灾害专题讲座、防灾科普教育、组织HPCC高性能计算中心开放参访活动共计20余场,覆盖超1000人次,提升公众科技防灾意识。以“丹娜丝”“百合”台风为实战背景,赴平潭、福州、漳州、莆田、厦门五地行动。在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清流县大丰山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师生们实地调研,研发菌剂用于鸡粪发酵,合作生产出的调理剂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破解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难题;实践队奔赴三明市宁化县田背村,实地考察当地油茶种植产业,为其开展土壤样品采集、土壤质量分析,针对性提出土壤改良建议,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茉上飘香”实践队聚焦茉莉花产业升级需求,在王维奇研究员带领下,走进福州春伦生态茶园、闽莉茶业有限公司,学习茉莉花茶历史文化与窨制工艺,在“茉莉学堂”为村民授课,向花农介绍产业现状,助力培育新型农民;赴福州市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调研,实地观察到基地创新“花-果-药”复合种植模式,高层橄榄树固水土、中层茉莉花涵养生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为中医药农业提供可复制样本。
“AI+”进山区:青春力量点燃智慧教育星火
针对永定区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现实需求,福建师大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实践队积极链接高校校友资源、头部企业技术力量,联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等优质平台,成功推动承办龙岩市永定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班。
福建师大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实践队开展永定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班
专家们从理论到实践,带来前沿洞见与实用技能。培训内容前沿、案例生动,既具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有效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数字素养、智能应用能力及网络安全意识,促进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速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参训教师感慨:“这次培训解了我们的‘本领恐慌’!为我们山区教育也装上了数字加速器!”
福建师大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实践队作人工智能等主题宣讲
针对学校实际教学条件与学生学情,实践队聚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编程基础三大模块,精心设计系列精品课程,组织开展永定区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班。参训学生在课后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课堂上,哥哥姐姐们讲得特别有意思!我不仅明白了网络安全有多重要,还发现原来AI这么神奇——它竟然能像我们一样‘看’懂图片里的东西。最让我惊讶的是,原来网络上有那么多不同类型的病毒和陷阱,真是让人防不胜防!”(以上图片由各校实践队提供)